6月份以來,北京先后有65.3公里的四環路、42.6公里的京開高速公路北京段、6.2公里的廣安大街等交通主干道建成通車。與此同時,地鐵5號線、城市輕軌、八通線等軌道交通線和五環、六環路等部分路段也已經啟動或緊張施工當中。目前,北京已經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公共電汽車線路、國內最長的地鐵運營線和國內第一條規模最大的環城高速路。
北京市市長劉淇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未來5年,北京市將投入900億元用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盡快構建起以公共交通網絡為主體、快速交通為骨干的現代化城市交通體系。
面對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長、城市道路總里程增長緩慢而管理又相對滯后導致交通嚴重擁阻的狀況,北京市政府邀請各路精英和道路專家,數十次為交通把脈會診,最后制定出緩解市區交通擁堵的戰略:地面交通與軌道交通同步發展,地面交通形成由快速道路系統、城市主干道系統和中心區路網加密系統組成的三大體系,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根據規劃,未來5年,北京將把市政投資的大部分用在城市道路的興建和改造上。在道路方面,北京已規劃要進一步加強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以及環路快速聯絡線等的建設。5年中將新開工建設100公里以上的軌道交通線路,使全市的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從目前54公里增加到150公里以上;新建、改建道路、公路900公里以上,包括100公里的五環路、200公里的六環路,其中五環路2003年實現通車。而今年投資58億元對城區28條道路進行拓寬改造,將使城區的交通線路更加合理、暢通。用劉淇市長的話說:“到‘十五’末期,市民出行面對的將是一張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北京市在重點加強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積極應用智能化交通等先進技術,提高城市現代化交通管理的水平。據了解,目前北京市交管部門已初步建立了包括現代化的交通指揮中心、機動車駕駛員信息管理系統、交通指揮調動計算機系統、交通電視監控系統、交通誘導系統、交通警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122接警報警服務系統等一系列的交通組織、指揮、控制、管理及信息系統。如今,在北京三環以內的路面上一旦發生交通擁堵、交通事故、車輛故障、火災及社會治安等突發情況,立即會有街頭的電視監視探頭、設在道路上的微波檢測系統、埋在地下的交通控制信號燈系統、“122”群眾報警系統等多個信息系統將情況迅速傳輸到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指揮中心,使事故得到迅速處置,確保道路交通的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