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普林院士號”來自符拉迪沃斯托克。這座城市還有一個中國名字——“海參崴”。
海參崴與青島有許多相似之處:同處太平洋西岸,都是三面環海的半島,又都是本國的海洋科技重鎮。而且,在科研方面兩座城市亦因為臨海而有了許多共同點。正因為有這許多的機緣,此次遠涉重洋前來參加青島海洋節的“奧普林院士號”引起了人們濃厚的興趣。前天下午,經過邊防檢查,我們登上了這條芬蘭造的科技調查船。
“奧普林院士號”是俄羅斯遠東分院四艘千噸以上的海洋科技調查船之一,已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進行了30多次國際海洋科學調查,兩次參加了在澳大利亞召開的世界海洋科學大會,在國際海洋界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迎面走來大副德米特里諾克。這位藍眼睛的高個子笑稱自己是船上的“三把手”。據他介紹,奧普林院士號船重2600噸,長75米,是專門用于海洋化學方面調查的,而其他三艘則主要用于海洋地理調查。
從外觀上看,“奧普林院士號”并不像想象中氣勢宏偉,但當我們在船員的引導下深入它的內部,才發現這艘船的獨到之處。雖然建造于15年前,船上的設備有些陳舊,但關鍵部位確實體現俄羅斯作為海洋科技大國的風范。后船舷左側配備一艘桔紅色的深潛器,它能潛到海面下1000米進行科考作業,而這種設施在國內還無人能出其右,其先進性不由讓我們嘖嘖贊嘆。
走進科考船會議室,幾張方桌、幾張椅子、一杯清水,一次海洋學術交流會在葉里亞科夫院士的主持下開始了,顯然,俄羅斯專家們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交流、研討上。
有趣的是,一部分船員在忙著向船上搬運青島啤酒和水果。通過翻譯我們得知,俄羅斯船員對中國的日用消費品興趣甚濃,經過近四天的海上航行,他們要為考察船作相應的補給,據說,好多船員已做好了下船采購的詳細計劃,要為自己和家里人帶回些中國貨。本報記者張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