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奧委會主席席位之爭從一開始就幾乎被所有人認定將在羅格、金云龍和龐德三巨頭之間展開,但是,羅格最終從三人之中脫穎而出,卻并非因為他能力高于其他兩人,實在是別有一番味道。
龐德四面樹敵
身為律師的加拿大人龐德本是“三巨頭”中最有魄力而且最為精明能干的一位,尤其是在當今世界體育日益走向商業化的時候,龐德更有能力駕馭奧林匹克這輛國際化的“商業馬車”。但是,正是因為他的管理鐵腕和咄咄逼人的處事方法,使龐德同世界各單項體育組織的關系日益惡化,特別是其擔任主席的反興奮劑委員會的工作,被薩馬蘭奇斥之為“一塌糊涂”。這顯然是龐德未戰先輸的關鍵原因,世界輿論也因此在投票前便一致分析龐德根本不是羅格和金云龍的對手。
金云龍用力過猛
70歲的韓國人金云龍被稱為國際奧委會中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競選中提出的一系列策略性主張均與薩馬蘭奇的一貫策略背道而馳,甚至是針鋒相對。比如:他主張奧委會委員可自由訪問申辦城市,認為這是奧委會委員的權利,他還許諾每年給每位委員提供5萬美元的補貼。不過,他的這些主張又讓人們感到他所帶來的改革實質上是“開倒車”,是經歷了鹽湖城丑聞之后國際奧委會已經革除的舊弊,這也使他被迫成為毀譽參半的人物。
羅格秀外慧中
比利時醫生羅格完全沒有兩位競爭對手的諸般“污點”,作為一名每年還有很多手術需要他親自動手的整形外科醫生,羅格最大的優勢就是延續了醫生一貫的嚴謹作風,因此在參加競選中,他實際上從來沒有提出什么實質性的東西,但卻一貫推行薩馬蘭奇的主張,也因此一直得到薩翁信任和支持,被稱為薩翁“左右手”。基于上述背景,為最大限度地把國際奧委會因主席更迭造成的波動控制到最小程度,選擇羅格理所當然地被大多數國際奧委會委員所認同。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