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環境概念上來說,四方區與風景如畫的東部新區相差甚遠。但洛陽路小區有個叫胡一福的居民,兩年前就在東部分得新房,他卻至今沒有搬過去。在談及緣由時,老胡說,住在這里多省心呀:孩子放假了,學習、吃飯有人管;平時上班了,家門有人給看;遇上個頭疼腦熱的,有醫生上門看病;一早一晚的,還可以到周圍的文化廣場鍛煉身體,面對這么好的居住條件,我們能舍得走嗎?
在四方的許多生活小區里,類似老胡這樣的居民還大有人在。他們對社區的向心力和歸屬感的事實充分說明,作為全國唯一一個集“全國社區建設實驗區”和“全國社區服務示范區”于一身的四方區,在社區建設的諸多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居民營造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生活社區。
構筑區域化服務網絡
社區建設內容廣泛,牽涉到方方面面,但它的核心是社區服務。如果離開“服務”二字,社區工作便會失去靈魂,其他建設更無從談起。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四方區,看看社區建設給居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吧。
家住鞍山路4號院的林新明有個81歲的父親。一次,老人自己泡方便面時,一不小心讓開水燙傷了腿,住了幾個月的醫院。從那以后,林新明夫婦為照顧年邁的父親,每到中午都得輪流從單位趕回來給老人做飯。去年,街道辦的托老所,為林新明解除了“心病”。老人在這里代養,得到服務人員周全的照料,不但氣色比過去好看了,人也變得有說有笑了。
九江路小區有個呂奶奶,與孫女相依為命。這天下午,孫女到勞務市場找工作,工作沒有找到,失業證卻丟了。沒有了這個證件,便拿不到救濟金,老小的日子怎么過啊!情急中,呂奶奶想起街道服務中心的“求助電話”,連忙打過去。電話一撥果真靈,社區助理小張立即聯系勞務市場,順利找回了失業證。
洛陽路管區有個青年叫劉俊,父母雙亡,本人又不幸患了白血病,居委會為更好地照顧他,頗具創意地在他的床頭安裝了一個電鈴。平常,劉俊每當需要幫助時,按響電鈴,鄰居就會應聲趕來。四方區覺得這是個方便特殊居民生活的好形式,便推而廣之,一鼓作氣為200多個特殊居民安裝了“求助門鈴”。
如今,城市居民除了衣食住行外,最需要的就是醫療。前幾年,由于醫療制度尚存弊病,居民即使得了小病,也得跑到各自遠近不同的“合同醫院”去就診。四方區在開展社區醫療服務中,便開出兩部“流動醫療車”,派出200多名“尋呼醫生”,進社區,入家庭,大大方便了群眾。區屬醫院和社區的醫療點,還與附近居民簽訂了協議書,每個居民每年只需交納10元錢,醫生就會定期上門體檢,有個小病,當時也就看了。群眾對此高興地說:“10元錢買回個家庭醫生。”
這就是四方區社區服務的縮影。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四方區已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系統、三級網絡、十大服務系列”的社區服務大格局,全區各類社區服務設施達1000多處,品種繁多的服務項目2100多個,志愿者隊伍發展到12000多人。社區服務求助電話還與各商店、糧站、煤站、醫院、供電所、勞務市場、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中心等單位的“熱線”相連,形成了一個覆蓋全區、波及周邊的“社區服務網”,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小到買菜、買煤、換水龍頭;大到搬家、托老、搶救病人,都可通過社區服務中心得到圓滿解決。
實現社區服務大“擴張”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唯一宗旨。為人民服務永無止境。幾年來,四方區大膽探索,勇于實踐,把普通概念上的社區服務不斷向文化、環境、建立服務機制等“大服務”領域拓展和延伸,成功實現了社區服務的擴張。
老青島人有個說法:“寧住市里一張床,不住郊區一棟房。”這話是講兩地居住環境的差異。但隨著社區建設持續深入,傳統的概念已被蓬勃發展的現實打破。
從1999年開始,結合舊城改造的全面展開,四方區在區域經濟落后的困難情況下,仍然堅持讓利于民,千方百計騰出場地,相繼建設了海琴、海云、海風、海倫等7大居民文化廣場,建成了一大批居民活動中心、居民俱樂部,改建修整了大批公園和文化娛樂場所。目前全區的7個街道辦事處都擁有了自己的居民廣場和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其中,海琴廣場面積近3萬平方米,成為青島市目前最大的居民廣場。
建立“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實行“敞開式辦公、一門式服務”,是四方區拓展社區服務的一項創舉,當時在1997年,水清溝街道辦事處還分散在幾個地點辦公,群眾到辦事處開證明、領救濟、交稅金時,往往不知道要哪些手續,找哪個部門,何時能辦結,經常為一件小事來回奔跑。于是,街道辦事處在當年年底將原來對外出租的一處商業網點收回,建成了我市首家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將社區服務、綠化規劃、計劃生育、優撫優屬、失業金領取等所有與群眾打交道的部門全部集中辦公,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
四方區委、區政府因勢利導,在全區街道辦事處全部成立起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并推行“首問責任制”,設立“政務公開欄”、“辦事程序須知”,實行“公示制”,開展導引服務、預約服務和上門服務,使居民一走進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就有人熱情接待,而且程序明了,辦事快捷。今年,四方區又興建起我市第一個區級社區事務服務大廳,集中全區30多個涉民服務部門統一辦公,直接為老百姓提供各種服務,這個大廳已經建成并將在近期正式啟用。
當前,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但幾十年養老事業發展的現實表明,社會養老、機構養老等單一化養老方式都遠遠不能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而只有“居家養老”才是理想的養老模式。對此,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已明確提出了“讓老人回到家庭中去”的奮斗目標并著手實踐。1999年,四方區在已建立多處養老機構的基礎上,在水清溝、興隆路兩個街道進行“居家養老”的試點,50多名老人與街道社區服務工作站簽定了居家養老協議。
水清溝二小區有一對年老體衰、行動遲緩的彭姓夫婦,唯一的女兒在外地上海工作。幾年來,對女兒高薪聘來的保姆,不是老人不滿意,就是人家嫌活累,換了一撥又一撥。1999年7月,他們與街道社區服務工作站簽定了居家養老協議,每月僅花300元錢,便每天享受到服務人員提供的買菜、做飯、清理衛生、洗衣、送醫、陪伴聊天等多項服務,高興得兩位老人樂不可支。
共同建設美好的家園
社區服務對社區建設的深化和拓展,不僅方便了群眾生活,更重要的是以此培育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自治意識,激發了他們參與社區事務管理,共建美好家園的自覺性。
阜新路海山社區是去年新成立的新型社區。成立伊始,居委會就召開了首次居民議事會。中心議題是,12號樓漏雨問題,居委會應不應該管?
原來,12號樓是一棟70年代建設的老樓,從建成起就開始漏雨,不少居民家中的墻面都發了霉。但這里分別住著四個單位的職工,而哪家單位也不愿意“出頭”,問題一直就這么撂下了。眼看雨季又到了,為幫助居民解決困難,居委會特意把大家請來進行商討。最后,根據代表的意見,居委會決定出面協調各單位為群眾解決困難,并最終籌集了4.7萬元,給居民徹底整修了房頂和房面。
目前,四方區的社區居委會已全部成立起居民議事會制度,它的意義在于把過去居委會干部的“一言堂”,變為了居民的“群言堂”,既提高了居民的民主參與意識,也為居務公開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社區事務民主聽證會”的成功舉辦也是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管理的集中體現。興隆路社區一個居民院的18戶居民因樓外自來水管破裂,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欠下了高達7600元的水費。房屋開發商、房辦等單位互相扯皮,形不成統一意見,使居民面臨停水之災。為此,興隆路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決定創辦“聽證會”,引導居民發揮民主的力量解決問題。消息傳出后,社區里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踴躍組成聽證機構,召集各方坐在一起,擺事實,講道理,最終分清了責任,協調解決了這個難題。旁觀的居民們高興地說:“清水費,還得聽證會,社區的事務就應自己管!”
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熱情就是如此高漲,從1998年開始,全區開展了兩次以“民評政”、“民評官”、“民評民”為內容的“三評”活動,累計有18萬居民參加了全民投票,并根據自己的意愿評選出那些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好事,工作勤懇,辦事公道和模范遵守文明道德的區級“十佳單位”、“十佳公仆”和“十佳市民”。海倫社區還將居民俱樂部交給居民自己管理,并引導他們辦起我市第一張社區報———《海倫之聲》,熱心的居民還創作出《鄰里親情》、《說家》、《海倫社區之歌》等自己的歌曲四處傳唱。
與此相比更可喜的是,如今活躍在社區里的,除了傳統的老年人和少年兒童外,還有廣大的在職人員,他們的出現使社區擁有了強大的“生力軍”。
去年夏天,首先在恩波社區和海倫社區出現了“在職黨員公示”熱,居住在小區里的各單位的黨員們在社區黨支部的組織下,紛紛公示自己的姓名和應該在社區建設中承擔的義務,請廣大群眾監督。隨后,這股“公示”熱潮席卷全區各住宅小區。近萬名在職黨員在亮出自己招牌的同時,展開了實際的行動。
青島國棉一廠技術科的張明華所居住的樓房是用建筑垃圾墊起來的,地面既沒硬化,也沒綠化。公示活動后,他便像愚公移山那樣,硬是把地面上的堅石劣土一點點掘走,又買來月季、迎春、冬青等花草栽上,為群眾開辟出一個50多平方米的大花壇。
住在海倫路第二居委會的張福亮是青島第二石棉廠維修車間管道班的班長。他和妻子都參加了志愿者隊伍。平時,誰家的水龍頭、熱水器壞了,他常常連飯都顧不上吃就去幫忙。一次,樓上一位大娘家的水管忽然爆裂,噴得滿地都是水,急得老人手足無措。張福亮馬上趕去,給大娘換上新水管,又幫著把家里收拾干凈。
“有事就找杜師傅!”成了海倫路45號居民們的習慣:杜德東是青島港務局的黨員,無論鉗工,還是鉚工、電工,他都拿得起,放得下。碰到居民家燒了電閘,壞了水龍頭,準少不了他忙著修理的身影。為了更好地為群眾服務,他還自己購買了各種維修工具和零件。
如今,四方各社區黨支部都建立起了“在職黨員工作站”、“在職黨員活動記錄簿”和“在職黨員社區表現反饋單”,廣泛開展了以管好自己、帶好家庭、帶好鄰居、帶好樓道,聯好戶為內容的“一管三帶一聯”和“社區奉獻日”等活動,激發在職黨員投身社區建設的熱情。目前,全區在職黨員志愿服務隊已發展到150多支,開辟黨員責任綠地260多塊,承包衛生樓道140多條。
社區建設的蓬勃發展調動起了廣大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而群眾的參與熱情又推動了社區建設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目前,四方區今后五年社區建設的發展思路基本確定。這就是:“以建設現代化文明城區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黨的組織建設為核心;以社區居委會為基本單位;以社區服務、社區衛生、社區文化、社區治安、社區環境、社區教育為主要內容;以組織網絡、民主政治、干部作風、財禮機制建設為保證”的“六位一體四配套”總體規劃,實現“區街工作社區化、社區建設社會化、工作隊伍專業化”的發展方向。
幾分耕耘,幾分收獲。看過去,碩果滿園;望前程,信心倍增。在新世紀的開局之年,四方區登高望遠,正全力朝著他們的奮斗目標前進:爭創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區、樹立全國社區建設工作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