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由十多艘船只組成的俄羅斯打撈艦隊,7月9日開始進行打撈失事核潛艇“庫爾斯克號”的工作。
打撈工作分兩階段進行,目前的第一階段于7月9日至10日展開,是把機械人送到潛艇海底位置,然后切掉存放魚雷的艇首,再清除未爆的魚雷。第二階段于9月15日至20日之間進行,將把重達2萬噸的庫爾斯克號打撈上水。
協助俄方打撈“庫爾斯克號”的是荷蘭的兩家公司。7月10日,由16名俄羅斯、荷蘭潛水員組成的深海潛水工作小組潛入海底,對“庫爾斯克號”潛艇殘骸進行全面的勘測,清除潛艇上的淤泥,同時開始安裝各種必要的設備。7月15日,潛水員和特制的水下機器人開始在艇體適當的位置上進行切割,讓艇首和艇身分家。由于切割有可能引爆艇首魚雷發射艙內尚存的魚雷,或者引起潛艇核反應堆的泄漏,所以這項危險的工作將全部由深海機器人來完成。8月10日,水下機器人開始在艇身兩側鉆孔,總共要鉆26個孔眼。8月26日,潛水員們用特制的承重鋼纜繩穿過孔眼,把艇身系到特制的浮橋上。
由荷蘭的“史密特國際公司”負責用特制的水下浮橋把系在公司特別改制浮橋上的艇體運回北方艦隊的干船塢,這個時間大概是在9月15日至20日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