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用“春色滿園”來形容島城的海洋科技規模和成果,一點也不過分,因為全國海洋科研機構中大約2/3在青島,而長期以來,這滿園的春色卻總也關不住,大量水產科研技術成果沒有在本地開花結果,反而大量外流。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部門了解到,從現在開始,這些“肥水”將不再流向“外人田”了。
要調整海洋漁業結構,科技興漁是根本的出路,為了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以帶動整個海洋漁業的發展,結束長期以來海洋水產技術成果大量外流的局面,我市海洋與漁業部門今年推出了一項旨在把科研成果留住的新舉措———技術股。目前這項措施已在水產苗種基地建設上被推廣應用:屬于農業部重點建設項目的膠南瑯琊鎮“海灣扇貝良種場”目前有三方控股,其中就包括中科院海洋所的技術股;位于城陽區紅島鎮的青島菲律賓蛤仔良種場目前有八個股東,主要以黃海水產研究所為技術依托,除占有技術股外,還有澳大利亞育苗設備入股;省重點項目的青島良種魚繁育中心,黃海水產研究所的技術股占到8%。
據市海洋與漁業局一位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已建成、正在建設中或正在籌建的大型苗種基地都分別與科研院所以技術股的形式進行了聯姻,使基地與科研機構直接形成了利益共享和風險同擔,這樣不僅留住了大量有價值的科研成果,還受到了廣大科研院所的普遍歡迎。(韓軍營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