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總結歷史,立足現實,前瞻未來,完整、深刻地闡述了“三個代表”的理論內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指導全黨在新世紀繼續推進黨的建設的行動指南,是全面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綱領性文件。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江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給世界生產力和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未來的科技發展還將產生新的重大飛躍。我們必須敏銳地把握這個客觀趨勢,始終注意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掌握、運用和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高國民經濟,努力實現我國生產力發展的跨越。”我們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科技事業。
以生產工具為主導的勞動資料系統是生產力的物質標志。通過技術革新和技術發明,將先進的科學技術物化到生產工具中,制造出新的生產工具用于生產,使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從而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新技術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電子計算機的誕生,使生產工具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使傳統的生產工具延伸人體器官的功能飛躍為延伸、模擬人的思維,能夠代替人的智力功能,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現代科學發展趨勢超前于技術、生產,為科技第一生產力提供了客觀依據,更加體現了科技先進生產力的特征。20世紀初,量子理論誕生,隨之建立了半導體能帶理論,使半導體技術、電子技術乃至計算機技術蓬勃發展。核裂變原理形成和發展了核技術。光量子理論導致了激光工業的發展等等。科學與技術一體化也成為當代科技發展趨勢,直接推動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科技發展決定著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驅動力。20世紀后半期,高技術產業、研究與設計業、金融保險業、文化教育事業、商業與服務業逐漸占有主導地位。出現了產業高次化的特征。產業的高次化標志著科技知識在產業中的密集程度,必須以高水平的科學技術為支撐。對一個國家來說,各次產業率比例反映著一個國家生產力的發達程度。一次產業率占優的為農業國;二次產業率占優的為工業國;三次產業率占優的國家已經進入后工業社會。發達國家的一次產業率占5%以下,三次產業率占60%左右。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次產業率占60%左右。我國“十五”期間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任重而道遠。要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科技的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