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靈魂,能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著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盛衰榮辱、生死存亡。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極大推動了中國新文化的發展和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歷史進程。
第一,毛澤東創立的新文化建設理論,解決了中華民族新文化前進方向問題。毛澤東的新文化論主要內容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關于新文化的性質和基本特征。指出“五四”運動之后的新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化,它的基本特征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二是關于發展新文化的方法。毛澤東提出了一個具有普遍而長遠意義的命題———古今中外法。所謂古今,就是從時間的角度把文化及其傳播看作是歷史的發展的;所謂中外,就是從空間的角度正確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三是關于新文化發展的基本方針。毛澤東提出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反映了新文化發展規律,極大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四是關于思想建設。在這方面,毛澤東提出了“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保持艱苦奮斗”、“防止資產階級糖衣炮彈腐蝕”等一系列正確思想,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五是關于發展科學和教育。毛澤東提出了一系列發展科學教育的思想,確立了新中國的教育方針和辦學道路。
第二,鄧小平在繼承、發展毛澤東的新文化理論和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過程中,實現了歷史性的超越,創立了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精神文明論是在改制轉軌、從以蘇聯模式為標志的傳統社會主義社會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轉變這一特殊的社會轉型時期創立的文化理論。由于這一時期新社會的結構和構成還不明確,從人類社會實踐的成果角度來闡述社會轉型時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鄧小平的精神文明論,內容十分豐富,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概括的“八個強調”,就是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社會轉型時期的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學文化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形成了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初步建立了新的價值觀念體系,科學教育獲得重大發展。
第三,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綜合毛澤東的新文化論和鄧小平的精神文明論,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一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二是以培育“四有”新人為目標;三是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價值取向;四是以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為基本特征;五是以形成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標準。這一理論的創立,解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