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這樣的結局,這樣的方式踏上回家的路,無疑為中青隊的世青賽之旅平添了幾抹悲壯的色彩。然而,在我們感動于小將們“轟轟烈烈的死”的同時,卻無法不對他們的未來憂心忡忡。他們就像那些被功利瓜農突擊施肥、打激素,以期賣上好價錢的“早熟瓜”,外表看上去光鮮,卻終因缺乏內涵,免不了被淘汰、被淹沒的命運。在閻“掌門”信誓旦旦地說要給中青隊三年輸球時間的時候,卻忽略了他們身上已有的劣根性,或許是三年又三年也無法彌補的,如同“早熟瓜”一樣。劣根性之一:技術粗糙化
球員技術粗糙,是一直困擾中國足球界,也是一直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的老話題,這支中青隊身上同樣具有這樣的“劣根性”。當我們的隊員拿出“惡虎下山”的氣勢撲將上去的時候,對手卻使出“以巧破千金”的功夫,將咱們的狠勁兒化解,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球員的尷尬。如果說這一點在與美國、烏克蘭隊交手時,給人感覺并不強烈的話,在以腳下細膩著稱的南美球員面前,我們可謂是“原形畢露”。人家不管是前場還是后場,可以隨意地過人、突破;在極小的范圍內,可以游刃有余地做著傳切配合。與智利一役,我們的球員被對手快速的出腳、準確的傳接球弄得全體“對不上點兒”。阿根廷幾名前鋒的反擊、滲透,竟然牽制住我們大部分防守兵力。
盡管我們擊敗了美國隊,攻破了東道主的大門,但這兩粒進球更多地應歸功于曲波的速度及插上的突然性,要不然令當地媒體印象深刻的也不會僅僅是“中國長城”。中青隊守強攻弱的特性,正是技術粗糙導致的不得以。沈祥福不停地把整體、氣勢掛在嘴上,正是因為他意識到了中國球員技術上的缺陷,這也是“巧婦難為無米炊”的無奈。難怪沈祥福在中智之戰后一不小心說出了“實話”,“足球就是由傳接球組成的,而我們球員在打基礎的時候太不注重這些細節!敝袊騿T從開始觸球那天起,受到的便是速成、拔苗助長之類的熏陶。如此違反規律的成長方式,又怎能不受到規律的懲罰?!所以,在與我們同場競技的這些球員日后成長為參天大樹的時候,我們的球員卻因為沒有扎實的根基,注定無法枝繁葉茂。劣根性之二:思維復雜化
20歲的小伙兒,因為大賽經驗缺乏,因為沒見過大場面,在場上顯得拘謹,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我們的球員卻因為“早熟”,思維過于復雜,甚至功利化,這可就與20歲本應具有的直率、闖勁大相徑庭。
與烏克蘭隊打完之后,不少球員表示戰術指導思想不明確,不知道該攻還是該守。而沈祥福曾告訴記者他不但沒有要求隊員守平,反倒一再強調要“以我為主”,爭取勝利?上г谔矫鲗Ψ讲凰歼M攻的想法后,不少隊員的思維也隨之發散開來,以致場上指導思想變得極不明確,場面亦難看至極。打智利隊更是如此,盡管沈祥福一再強調對手會破釜沉舟,但咱們的球員卻偏偏喜歡分析敵我雙方的形勢,然后產生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到了場上發現不是那么回事兒,讓對手打瘋了再想緊,根本就緊不起來了。相反,咱們在沒有退路的情形下,反倒更能打出自己的東西來,打美國、打阿根廷便是如此。這不由得不讓人想起中國足球歷史上不勝枚舉的“黑色X分鐘”、不善保平的怪現象。相比之下,咱們的對手們表現欲要強得多,也直來直去的多。到了場上就是要展示自己,即便看上去有些“獨”,但起碼踢出了自我。
功利是中國球員從小便耳濡目染的,在那種惡性競爭極強的環境里,他們因過早地接觸“成人思維”而“早熟”,只能是一種必然。劣根性之三:教育填鴨式“填鴨式教育”是中國人教育方式上普遍存在的弊病,中國足球界也不例外。不僅國內媒體,還是當地媒體,均對這支中青隊墨守成規的打法提出質疑,指出中青隊過于教科書化。盡管沈祥福對此做出了批駁,但這種現象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技不如人的前提下,寄望于整體優勢彌補個體不足,這種思路沒有錯。但如果以為像武俠小說中那樣弄出一套“北斗七星陣”什么的,便可以不變應萬變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對手在變,自己隊員的狀態在變,應敵之策同樣得產生變化。更何況足球場上需要靈感,需要極強的應變能力,這正是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認為中青球員所缺少的東西:意識。正如金庸先生在他的武俠小說中無數次提到的那樣,最厲害的招式便是沒有招式,所謂無形勝有形嘛。對阿一戰中之所以能夠攻破對方大門,便在于沈祥福改變了對曲波的使用方式。但這種“偷襲”式的方法,只能用一次,被對手洞悉后,便成了可以預見的模式,防守起來并不困難。中青隊在本屆世青賽上顯得攻擊乏力,既有技術方面的原因,同時與我們的進攻方式及傳球線路過于死板,缺乏想象力不無關系。
不少人對米盧的訓練方式并不理解,或許他們以為只有那種看得懂的套路才稱得上真正的訓練。其實,米盧恰恰是在培養球員的球感,培養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是不同于“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我們經常感慨中國球員缺乏創造性,缺少鮮明特點。試想以同樣模子刻出來的球員,又怎么可能不一樣呢?!劣根性之四:管理簡單化
中國體育界講究的是刻苦訓練、嚴格管理,但這些能否得以執行的前提還在于球員自己的思想,正是所謂的“我要練”而不是“要我練”。中國足球在率先走上職業化道路后,在“金錢炮彈”的重擊下,很多球員迷失了方向。在他們的榮譽感、責任感漸漸淡漠,前途與“錢途”混為一談后,再指望用“愛國主義教育”或是家長式的簡單管理來感染或束縛,結果只能是管住皮囊卻管不住心。
中青隊因為大部分球員還沒有正式進入聯賽,管理起來還算容易。盡管如此,一些所謂“大牌球星”的做派,已經給隊里帶來影響。一位已開始在甲A“淘金”的球員,在一次訓練間隙與其他隊員聊天時說道:“跟俱樂部就得來硬的,上次他們欠了我1萬9千元的獎金遲遲不給。后來我跟他們要,就給了1萬,我就跟他們鬧,結果還不是給補了。”而身旁那位很快要轉入甲B球隊的“小師弟”,則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也正是這位“師兄”,在隊里將房間的電視、電話全部斷掉后,用易拉罐的拉環做成一條“天線”插在電視上照看不誤,據說這也是他的師兄傳下來的“高招”。還有個別球員自恃天分極高,訓練不努力,卻很懂得跟經濟掛鉤。知道適時地為自己的個人贊助商做廣告,結果招來球隊贊助商的不滿,隊里也是議論紛紛。沈祥福在賽后做總結時曾話中有話地說過:“教練辛苦一點沒關系,只要隊員理解就行了。”
其實,從中青隊內球員的差異來看,他們的本質還是很純樸的。但因為文化素質較差,欠缺獨立思考及辨別是非的能力,以致特別容易受外界影響。所以,這也對中國足球界固有的管理模式提出質疑,畢竟嚴格管理成了有名無實,將無法達到真正的效果。
這支中青隊是中國足球職業化改革后的第一批“成果”,但我們并未從這批“成果”中看到太多令人欣喜的成果。反倒是他們身上充斥著的“遺傳基因”,使我們對他們的發展前景陷入迷茫之中。尤其他們已經或即將浸泡入聯賽的“大染缸”里,將來的成色會是怎樣可想而知。盡管這批球員展示了自己,也打出了應有的氣勢,但中國足球日積月累的“劣根性”在他們身上依然暴露無遺。既然這批球員身上沒有質的變化,中國足球又何談質的飛躍?!這也是不得不說的話。本報特約記者曹競(本報布宜諾斯艾利斯7月1日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