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加入WTO一輪輪談判的起起落落,WTO,可以說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近日,記者值我市“人才培訓工程”展開之際,見到了應邀來青的我國研究WTO的“首席”專家———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生導師薛榮久。他身兼中國WTO研究會會長、國務院關稅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經貿委WTO特約研究專家等多職。有幸聽他深談WTO,特別是關于地方政府和企業如何應對WTO的一系列話題。
薛榮久在言談話語中明顯地透著一種急迫感和責任感。他一張口就說,要以積極、正確的態度應對WTO。他認為,雖然我國加入WTO現在仍在談判中,但我們國內從上到下,當務之急要從精神上、思想上等各方面作好準備,要從改革發展大局看待“入世”,提高對世貿組織本身的認識,堅定“入世”信心,不要有任何動搖。從宏觀上講,要特別從兩個方面準備好:一是向外看,要為在“入世”后,如何跟現在的談判對方在世界經濟中作好新的競爭和合作。二是向內看,要為入世后將進行的全方位改革作好準備,注意改善調整國內目前存在問題,包括法制上的漏洞、貿易不規范等。
關于地方政府如何應對WTO,薛榮久指出,面對“入世”,地方政府要像中央政府一樣,首要問題是轉變自身的職能,計劃經濟下的管理、思維模式要趕緊轉變。這種改變是轉化,不是弱化,該弱的弱,該強的強,包括在法制、依法治理上要加強;同時政府職能也要有“弱化”的一部分,即把有些職能讓出來,由中介組織來承接,以解決政府本身既是管理者也是經營者,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身份,而且要重視解決“權力污染”問題。
他還談到,“入世”后,地方政府要和中央切實保持一致,以往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行不得。而且可以試想一下,一是地方上是否可以率先納入世貿組織基本原則,做到開放、公平競爭,打掉地方保護主義。現在,有些地方在利益驅動下,搞重復投資,重復建設,形不成規模經濟,這樣下去容易出問題。二是地方上能否有所為、有所不為,可以實事求是地搞搞經濟協作區,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都爭作“龍頭”,都想搞“硅谷”,這是不可能的事。而且地方上也要像中央一樣在社會保障體制、教育和人力資源問題上進行完善和改革,以適應“入世”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于企業怎樣面對WTO做好趨利避害的準備,薛榮久說,企業首先要真正地學會自我保護,對世貿組織有關協議協定要有一定的了解,對我國有關法律法規要了解,知識產權意識要加強。二是加快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企業管理、市場行為越是規范的企業,越能盡快適應加入WTO的新形勢。三是要掌握電子商務,這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四是要重視講信用。有些企業信用不好,必然影響到形象和發展。
他特別談到,作為企業,要辨證地認識關稅和非關稅的問題,不要兩眼只盯關稅。關稅上升下降是影響到商品價格,但要看到,當今世界經濟中不僅靠價格競爭,還要靠非價格競爭,包括商品品種、售后服務、品牌、信譽等;要看到,關稅上升下降與關稅的保護程度并不成正比,這就要研究所謂“有效保護稅率”,而且更要重視產品本身。面對加入WTO,企業的關鍵是要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提高產品在國外、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建成所謂“價值鏈”、“增值鏈”、“物流鏈”,從產品試制開發到進入市場,從每個環節降低成本并提高單位產品的價值。他還建議,企業家要努力成為戰略家,不要老忙碌于事務、應酬,要多充充電,盡可能多用時間學習,研究新知識、新的經濟現象上。
單就貿易型企業問題,薛榮久說,“入世”后,外貿會放開了,以后會愈來愈不再需要一般性的外貿商、中間商了,國內的專業外貿公司要趕緊向工貿、技貿結合。如果要繼續搞外貿公司,就要搞國際貿易公司,真正走出去、走向世界經濟圈。
薛榮久說,現在我們對“入世”是否真正有所準備,情況將大不一樣。不能只被動等待我們國家“入世”談判取得“好成果”,不能只想“狼來了,怎么辦”來消極防御,而要以積極進取、大膽抓住機遇的精神狀態來直面WTO。畢竟,加入WTO后要在現實中得到“好成果”,還得靠我們上上下下共同發奮圖強。本報記者戴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