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該怎么過成為家長、教師昨日議論的一個話題,一種觀點逐漸占了上風,即兒童節要讓孩子高興,同時還要讓孩子們———過一個“超值”的兒童節
本報訊由“六一”禮物引出的話題——“第五個籃球該不該買”昨日在本報刊出后,在家長、教師中引起不小的反響。人們議論的焦點迅速超越了該不該買籃球這一話題本身,而是擴大到“六一”該如何度過這一層面。由此記者采訪了部分家長、老師,聽他們陳述各自對“六一”怎么過的看法。
一部分家長認為,“六一”就是要讓孩子高興,因此他們主張只要在家長的能力范圍內,就應該滿足孩子們的任何要求。他們的理由是自己童年時曾為一件兩毛錢的東西,攢了好幾年錢都沒有買成,現在想起來心里都不是滋味,如今經濟條件好了,在“六一”、生日、春節,花些錢滿足一下孩子們的愿望是理所當然的事。
遼寧路工商所工作的于先生是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他有個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他說,別說是“六一”,就是平日里只要兒子學習好,趕上自己心情好,孩子要什么都會給買。祖輩對孫輩的關愛也多與于先生相同,家住市北區的李女士說,平日孫子上學忙,見不上幾回面,小孩子無非就是吃好、玩好,只要孫子提出要求,做奶奶的哪有拒絕的。
另一部分家長和老師則認為,“六一”雖然是孩子們的節日,但“六一”又是一個能夠對孩子一生產生深刻影響的一個節日,正如現在許多家長能夠記住自己當年“六一”是怎么度過的一樣。既然如此,作為家長就不能在這個節日一味遷就孩子的各種愿望。家長和老師都應該認識到,通過精心安排讓孩子們度過一個“超值”的兒童節,將對孩子以后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良好影響,對孩子的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青島建工學院王老師是這個觀點的代表,他的兒子目前上學2年級,他覺得給孩子的禮物不能離開健康。學習兩條主線,其次還要從適合、節儉的角度考慮,如果孩子提出非份的要求,可以通過講道理來說服他。他打算買個益智的玩具送給兒子做禮物。
許多家長和老師還認為,雖然“禮物”是“六一”的必需品,但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卻有必要很好發掘。換個角度來看,有的禮物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獨生子女群體的形成令我國的孩子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一直以來他們都在享受各方面的給予的快樂,很少想到付出,人世間最為高尚的奉獻精神已離這代孩子遠去。如果家長對孩子的禮物不假思索,那么孩子在得到幸福的同時,貪婪、顯富等不良習氣很容易塞滿他們稚嫩的心靈。
一些老師更認為,最好的“禮物”是讓孩子掌握應對未來的本領。如果有這樣的經歷,即能培養孩子的自主、創新、實踐能力,又能讓他們學到知識,豈不是比任何“六一”禮物更有價值?(本報記者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