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我還要一個籃球,這樣我就有五個籃球了”,一個7歲模樣的小男孩對著媽媽大聲叫到,“六一”前夕記者在商場偶遇的這一幕發人深思,究竟什么樣的禮物才是最好的?
當記者向那位想要第五個籃球的小男孩詢問緣由時,他理直氣壯地回答,一個籃球玩壞了,還可以用第二個,第二個玩壞了可以玩第三個,他小小年紀已然學會給自己的行為尋找理由,據說他的四個籃球都是爸爸、媽媽、爺爺、姥姥買的。
這是不是偶然現象?當記者帶著這個問題來到某所小學,傾聽這些節日小主角的愿望時,卻發現這個耐人尋味的現象絕非偶然。
“我再要兩個機器人”,“我還要雙溜冰鞋”……說到“六一”的禮物,一年級的小學生“炸了鍋”,但是他們的愿望隨意性很大,不少孩子想要的禮物都是自己已經有的,而且他們之間的攀比心理很重,聽到別的小伙伴要什么樣的禮物,自己馬上也有了相同的愿望,全不管這件禮物是不是缺少,是不是真正喜歡。還有,他們都想不出“六一”會有些什么新奇有趣的過法,無非是吃頓洋快餐,或去廣場轉轉。
或許,中國的父母最不會對孩子說“不”。禮物,是伴隨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尤其是“六一”的禮物,所有父母都會盡量滿足孩子的愿望。“六一”是孩子的節日,滿足他們也無可厚非。但是,如何才能讓他們品嘗滿足的歡欣時收獲更多?
童年于記者來說已然遠去,但是“六一”的記憶仍歷歷在目。這些經歷都給記者的成長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歷史邁入21世紀,物質積累遠比那個時代豐厚許多,可是“六一”的快樂好似并未同比增長。多幾個籃球、機器人之類的“六一”禮物,究竟能給孩子帶來什么?這種短暫的物質滿足會不會給他們留下長久的收獲?在“六一”即將到來之際,家長們有沒有思考,究竟怎樣的節日禮物才能讓孩子們更有收獲?
“六一”帶來的思索確實有很多。(本報記者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