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熱鬧鬧的第四屆中國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暨中國北京國際科技博覽會已經結束,與前三屆相比,本屆國際周的內容更加豐富,成果更加豐碩。為期6天的國際周上,簽約項目總計823項,總成交額79.22億美元,比上屆增長31.52%。其中投資類項目總投資為74.18億美元,占總成交額的93.6%,外資項目62.85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84.73%,高科技項目總投資40.74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54.92%,北京項目147個,外省項目676個,總投資額為31.93億美元,外省項目投資總額所占比例有去年的34.42%上升到43.05%。
翻開“國際周”短短僅四年的歷史,一系列直線上升的數字表明,北京市“國際周”在政府支持、事業單位自主運作的市場下,如一條游弋自如的魚,慢慢地成長起來。
據“國際周”組委會負責宣傳工作的呂主任介紹,自第四屆起,“中國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開始同時啟用“中國北京國際科技博覽會”的名稱。這標志著國際周在舉辦的理念、模式和方法上正在向國際博覽會方向轉變。
1998年,北京市首次提出“首都經濟”的城市發展戰略,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首都經濟的核心和重點。為推動這一戰略的實施,北京市決定每年5月定期舉辦“國際周”,旨在為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提供一個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交易平臺和商業合作機會。通過展覽展示、論壇演講、技術交易、經貿洽談,在高科技與技術市場、資本市場、產品市場、人才市場間搭建聯系的橋梁,以促進高新技術的成長和產業化進程。
“國際周”從最初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140余位國際知名人士組團參加,到本屆發展為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個政府、企業代表團近2000人到會;展覽規模由第一屆的1萬平方米,增加到本屆的10萬平方米;從一開始的8萬參與人數增加到今年的80萬,簽約金額由6.3億上升到79.22億;專題論壇講演人數和經貿洽談會的客商均增長了數倍;內容也隨著時代的前進而不斷更新和增加。從最初的集高新技術貿易展覽會,專題系列報告會以及高新技術成果交易和經貿洽談會為一體的大型活動到今年增加了現代農業、科技奧運、個人科技項目展示等內容,并針對“入世”和“申奧”問題相應地增加了“入世與國際合作論壇”等項目。國際周規模也有往屆全國農業的展覽館“一處搭臺”到現在增至以中國國際展覽館為主展場,在北京展覽館、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中國建筑文化中心、中華世紀壇、錦繡大地展覽中心等北京八大主要展覽地設專業展區“多處唱戲”的局面,用主辦者的話來說,就是要形成“國際周在北京全市開花的態勢”。可以說,第四屆國際周開展期間,幾乎北京所有的五星級以上賓館都派上了用場。
“國際周”發展起來了,并且以日趨壯大的聲勢向前發展,許多人開始關注到了活動的承辦者———北京市貿促會會長姚望。
從國際周目前的發展來看,北京市貿促會會長姚望的確是一個聰明人,四年前,正是專業展吃香的時候,他卻提出了舉辦國際周的主意,而這個以科技成果交流和技術貿易為主的綜合性展覽和經貿洽談,辦著辦著就成了個北京的標志性國際活動,提起北京就想起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也隨著國際周的舉辦越來越深入人心。事后說起當時的思路,姚望說:“是知識經濟給了我靈感。知識經濟的到來,要求貿易從傳統的貨物貿易轉為技術貿易,將知識變為商品。國際周一下子就抓住了高新技術本身的共性:產業化、商品化、國際化。”貿促會有關負責同志還解釋,國際周越辦越成功,關鍵是抓住了市場發展的方向,順應了時代的潮流。
的確,從第一屆國際周只是小規模的交流和貿易洽談到現在第四屆加大國際化程度,更加注重技術交易,體現新經濟觀念和增加群眾參與性;從前幾屆只是在論壇上關注的風險投資到現在開始了具體的操作;“高科技保險”、“知識產權保護”、“二板市場”、“風險投資、融資上市”、“WTO”,以前老百姓很少接觸的新名詞一下子成了街頭巷尾談論的話題,第四屆“國際周”的內容更加新穎、具體、范圍更加廣泛了。綜觀幾年的發展,“國際周”的發展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思路,那就是以市場發展為導向,以前瞻性、社會性為特點,在前進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步伐,從以往順應人們的想法發展到引導人們的意識,從而在眾多的展會中站住了腳跟并展露出自己獨特的風采。據國際周組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幾年的摸索,國際周已經在活動內容、展示手段等方面逐步形成了綜合性國際盛會的特色和相對固定的活動模式,并得益于強大的政府支持與廣泛的社會參與,形成生命力強盛的根基,目前的國際周正在打造成世界品牌。“與國際管理規范接軌,將國際周打造成世界品牌。”
對第四屆“國際周”的深刻感受,用專程從青島趕來的青島市副市長周嘉賓的話來說就是內容廣泛、規模龐大,讓人目不暇接。它不僅涉及到了科技前沿的東西,而且將中國經濟的發展與“入世”等都突出出來。一個展會的成功,不在于展什么,而在于抓什么,在他看來,第四屆“國際周”以開放的思路、高漲的熱情、高層次的水平和有條不紊的組織,將人們當前最關心東西展現出來,抓住了人們的注意力,吸引了人們的視線。他特別指出,目前“國際周”的市場化運作已經比較成熟。其中,本屆“國際周”充分發揮了社會中介的力量,吸納了社會各界的參與和合作,將一個龐大的活動搞得既有形式也有內容,確實值得學習。
本次國際周展覽的總協調、北京市貿促會分管展覽副會長儲祥銀教授告訴記者,本次“國際周”展覽會,作為組織者,我們做的是把握大方向,落實參展企業、安排展位、把握進度和質量,而把一些具體的細節留給市場,通過市場來分配和運作。本報駐京記者鞠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