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基因、關于克隆、關于生物產業我們近來已聽得太多,甚至在我們還沒有來得及搞清楚什么是“新經濟”的時候,大膽敢言的汪丁丁已經在預言2005年將是一個生物產業唱主角的“新新經濟”的時代了。他甚至還言之鑿鑿地說,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將因此升至7500點的高位。說實話,本能上我總覺得這一切離我們、離我們這座城市太過遙遠,就像在網絡經濟的熱潮中,sina、sohu只能出現在北京,而我們只有登陸瀏覽的份兒一樣。
但是我錯了,當我走進中科院海洋所實驗海洋生物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之后,1300平米的大實驗室、100多萬美元的先進儀器,那些穿白大褂的年輕而智慧的身影,以及足以同國內外先進水平一較高下的科研成果都告訴我,就在我們這個城市,就是這個外表不太起眼的實驗大樓里,將是掀起新一輪經濟颶風的一個重要的風暴眼。
據實驗室的郭曉林老師介紹,這個實驗室主要是揭示與海水養殖生物良種培育和病害防治有關的遺傳學、發育生物學及生理、生化學變化規律與作用機理,突破海水養殖生物優質、健康、高產種苗培育和病害防治的關鍵技術,建立海洋天然產物開發的新技術、新工藝。它瞄準的是國際前沿,同時又同國家的需求相適應,是著眼于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基礎研究。因而,相應的,它的成果給經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將是不言而喻的。
在郭曉林老師的帶領下,我感受到了來自這里,來自海洋生物研究前沿的強勁律動。“這個是DNA測序儀,可以對基因的片斷進行測序研究。”“這個是流式細胞儀,這個是超速離心機……”就這樣邊走邊介紹,我看到了一大批目前用于海洋生物實驗的最先進的儀器設備。在一個小實驗室里,我看到了幾尾正在悠閑地游動的實驗魚。上前尋問才知道研究人員正在進行著“文昌魚早期胚胎發育機制研究”,他們正在探索與發育相關的啟動因子。而在藻類實驗室,繁忙的工作臺旁邊,放著一排紅白相間的濾柱,介紹之后才知道,這是用于提取藻紅蛋白的。據說,藻紅蛋白的應用價值比黃金貴多了。
說實話,看著那些復雜的儀器,旁觀安靜而忙碌的實驗過程,要不是有著郭老師激情四溢的介紹,我不可能知道它們的意義居然是那樣的舉足輕重。正是在這個實驗室的支撐下,國家攀登計劃、863計劃、973計劃、九五攻關課題上才有了一項項位居國內外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整個海洋生物產業也正因為有著這些基礎研究,擁有了一個美麗的未來。
郭老師介紹,實驗室這些年來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除了一流的實驗設備,開放實驗室的獨特運行機制更是功不可沒。它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流動、聯合、競爭。在隊伍建設方面,實施全員聘任制,精選一支由中青年為研究骨干的精干的研究隊伍,于是許多留學海外的杰出人才紛紛來到了這里。郭老師介紹,目前實驗室有7個研究方向,它們分別是:海洋動物生殖與遺傳工程學;海洋動物分子發育生物學與基因工程;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及其高效表達;海洋海藻生理學及生長發育過程的人工調控;海洋藥源生物學;經濟海藻種質、種苗生物學;病害微生物學。而這7個研究方向的主要負責人都在國外科研機構取得過出色的科研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