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市水產養殖業發展勢頭正旺,無論產值和產量都占全市整個水產業的60%左右。然而,本該跟著火起來的育苗業發展卻相對滯后,那些養殖戶花費無數心血培養長大,為我們贏得利益的“蝦兵蟹將”大部分竟是“外來戶”,為此,島城每年不得不花費5億元到外地招贅“上門女婿”。
盡管,水產養殖不斷發展壯大需要越來越多的種苗供應,但相對于紅紅火火的第四次水產養殖浪潮,我們的育苗業卻波瀾不驚。2000年,全市各類水產育苗場有110家左右,但在這里面能賺取微利的僅占50%,30%不賠不賺,有20%則存在不同程度的虧損。
據了解,大凡青島的水產養殖戶都有一個習慣,即養鮑魚和海參要到長島去買苗,養對蝦要到日照去買苗。實際上,我們的養殖戶在這幾年的時間里,足跡何止長島和日照,許多農民帶著酸溜溜的語氣說:“福建、浙江、江蘇……這些沿海省市,只要是有苗的地方,都能見到來自青島的養殖戶。”養殖戶們在帶回苗種的同時,也帶回了諸多感慨:“人家的育苗產業,就是比我們上規模,上檔次。”在威海,僅僅一家國營育苗場投資就近億元,長島的鮑魚苗、日照的蝦苗無不在等候著來自包括青島在內的各地養殖戶的眷顧。俗話說,水漲船高。理論上講,在苗種供不應求的條件下,育苗產業應該隨著養殖業的不斷升溫而升溫,事實也的確如此,當我市不少育苗產業面臨著生存危機的時候,外地人卻在喜滋滋地數著從青島養殖戶手里賺來的大把鈔票。難道是育苗不賺錢?非也,拿我們眼前的日照等地來說,如今的育苗業已經發展成一項比較成熟和頗具特色的產業,不僅為當地的水產養殖培育了大量的“后備軍”,也為自身帶來了豐厚的比養殖高出數倍的利潤。市海洋與水產局漁業生產處一位負責人說,育苗產業相對滯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技術和管理絕對不成問題,而焦點在兩個方面:一是資金投入不足,難以形成規;a和品種的更新換代;二是基礎設施陳舊落后,難以承擔新技術品種的引進和推廣。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環境污染所帶來的水質降低,也給育苗業蒙上了一層陰影。
“拿來主義”固然值得提倡,但水產養殖苗種的“拿來主義”卻使青島每年不得不白白流失5億元,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育苗越來越得到市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的重視。有消息傳來,2000年我市水產苗種基地建設有了較快的發展,開工建設了青島羅非魚良種場建設項目,青島海灣扇貝良種場也正在開展設計和論證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擁有育苗水體10萬立方米,年育苗總量可達370億粒(尾、頭)。進入2001年,市海洋與水產局對此提出了新的目標:立足我市水產科技優勢,以水產苗種生產為龍頭,大力發展附加值高的水產高新技術產業,爭取把我市建成區域性的水產苗種生產基地。韓軍營胡保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