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前三屆國外教育展的火爆場景在昨天的澳大利亞教育展上沒有重現。25個教育機構的咨詢臺前始終顯得很有秩序,最多的時候一個展臺前也就是六七個人在咨詢,整個大廳甚至讓人覺得有點空蕩。
場面的平談,人數的減少,并不意味此次教育展的失敗,相反,所有的參展機構對此次展覽都相當滿意,當記者看到他們手中那長長的學生聯系名單后,才真正相信這不是面對媒體的套話。
在現場記者感到,經過前三屆的“啟蒙”,再次面對這樣的教育展時,人們平添了一份可貴的理性。參展不再是為了開眼界,而是有著自己明確的目的。一位年過五旬的女士就是為自己已經工作的孩子去澳大利亞讀碩士來選學校的,她的許多對專業設置、學制安排、教學內容的提問,讓臨時幫忙的中方人員都難以應付,只好頻頻請澳方人員來“救場”。
學費、生活等問題依然是展覽中人們詢問的焦點,但當看到一年10多萬的學費時,從表情上看,顯然大多數人都是心中有數。而且在現場已經幾乎聽不到這所學校在澳大利亞哪個城市、屬于那個州這類地理知識的問答,人們關心的問題更具體、更細微。
記者感到,教育展已經漸漸地揭去了它原來的有些神秘的面紗,人們已經在真正意義上了解和接受它了。(本報記者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