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3月30日電修訂后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實施一周年之際,國家海洋局今天發布《2000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公報》指出,隨著沿海經濟的發展,污染物排海量近期內不會有明顯減少,特別是新的難降解有機物入海量將呈現增加趨勢,因此,我國近海海域環境質量狀況依舊不容樂觀,必須保持高度重視。
《公報》指出,大中城市附近和河口海域污染仍然最為嚴重,陸源污染仍然是近岸和近海海域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主要污染物質是無機氮、磷酸鹽、油類,以及有機物和重金屬。
海水水質監測結果表明,上海、浙江、遼寧、天津、江蘇的近岸和近海海域污染較重。長江口至杭州灣海域、江蘇南部海域、浙江近海海域、遼東灣、渤海灣西部海域、萊州灣南部海域以及珠江口海域是污染較重的海域。
對全國沿海50個地點近10種經濟貝類進行抽樣監測表明:某些地點的貝類體內有害物質殘留量仍然偏高。
據新華社北京3月30日電今天在此間發布的《中國海平面公報》指出,我國沿海海平面近50年來呈上升趨勢,平均以每年1-3毫米的速率上升。特別是近三年來,上升速率有所加快,每年達2.5毫米。
2000年,我國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升高了51毫米,南海、臺灣海峽海平面上升幅度較大,分別為92毫米和88毫米;黃海、東海、北部灣海平面升幅在40-60毫米之間;渤海基本與常年持平。
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海南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上升110毫米;江蘇、上海、福建、廣東、廣西沿海海平面的上升幅度都超過了50毫米;天津、河北、遼寧升幅較小。
據新華社北京3月30日電桑美、派比安、碧利斯、悟空……去年襲擊我國沿海地區的幾大臺風至今仍然令人記憶猶新。國家海洋局今天在此間發布《中國海洋災害公報》指出,與往年相比,2000年,包括臺風引起的風暴潮災在內的我國海洋災害依然較為嚴重,損失達120多億元人民幣,受災人口達10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