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我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又有重大進展。昨天,四方區首批5家社區老年護理院掛牌;今天,市南區浮山醫院辛家莊社區醫療康復托老中心、湛山社區照料中心也將掛牌成立。這標志著我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特別是老年護理和社區照料方面的重大進步。
同樣是在昨日,市北區利津路管區13個居委會聘請了來自轄區機關、公安、醫療、學校的78人,來擔任社區教師和社區教育輔導員。這些社區教師今后將深入社區居委會,通過宣講等形式向廣大居民傳授各種健康、文明的科學知識,以滿足居民高層次的社區需求。近年來,隨著居民對社區服務需求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積極投身社區服務大軍,使社區服務人員趨向高層次、專業化。
近年來,隨著大量的“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承擔的社會職能、服務職能已經轉移到社會,其中社區服務成為社區建設的“龍頭”。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居民的需求已不僅僅局限于“鐘點工”等一般家政服務,而對社區服務需求量和需求面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全,其中對社區醫療、法律、文化等高層次的服務需求更是十分迫切。因此,從事社區服務的人員由過去的“零打碎敲”轉向于全天候服務,所以出現了諸如社區醫生、社區教師、社區律師、社區會計、社區調解員等高層次社區服務隊伍。
其中居民有了自己的“社區律師”在我省尚屬首次,日前,金石閣等律師事務所受聘相繼走進了16個街道辦,深入社區為居民提供法律服務,協助社區做好矛盾糾紛調解工作,引導居民以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接受居民的法律咨詢,此舉滿足了居民對自身知法學法的需要。醫生走進社區,部分實現了我市“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醫療保健目標,大量的社區衛生站、康復中心近年來出現在大街小巷。居民在家中打一個電話,醫生便會馬上上門服務。市內四區的社區文化員也是走街串巷,深入居民家庭,及時給居民提供各種健康、科學的生活信息,滿足居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
此外,隨著居民對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教育基地涌現在社區中,使社區建設出現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的良好局勢。如近來出現的健康教育基地、交通法規教育基地、金融證券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花卉知識教育基地等,居民們在閑暇之余或定期在教育基地開展各種活動,在學習各種知識的同時,使自身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張玉王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