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一個小島上。“上網節”又稱“祭海”,是島里漁村的民俗節日,取“祭奠海龍王”之意。這是老輩人的看法,改革開放的今天,漁民們過上網節,一是慶賀豐收,再就是盼望新一年有個好收成。
三月春風一吹,漁家小院就熱鬧了起來。女人們暗中較勁忙著蒸面塑,比比誰家的媳婦做得靈巧、豐碩又白爽。那騰云四海的飛龍,翩翩起舞的鳳凰……色彩逼真又新穎。男人更閑不著,忙著訂購黑毛公豬,挑選紅公雞,買鱸魚、鞭炮、對聯,還有水果,這些一樣都不能少。
明兒上網,今天的街頭巷尾到處是忙碌著的漁民。男人們手舞屠刀,說笑間便宰了豬。宰殺后刮毛,只留豬脖上一撮黑,并用綢布打結成紅花披掛在豬頭和豬脖子上,惹得小孩兒像瞧新娘子。龍王廟前更是熱鬧,香火繚繞,對聯映紅了天。廟里有老龍王和趕魚郎壁畫。廟正南面,已用松枝扎起龍門,二龍戲珠等粉紅色調的傳統畫與松門相映襯托,彩燈掛滿龍門,并配有大紅對聯,顯得壯觀氣派。漁民們把船上收拾得井井有條,也貼上了對聯:多福多財多光彩,好年好景好豐收。
太陽還沒升起,島上的漁家人便占地方忙著擺貢。一袋煙工夫,龍王廟前的沙灘上,一頭頭肥豬(祭品)昂首向前,口咬鮮花;一排排鋪墊紅布的供桌上,擺滿三牲、面塑、糖果,還有美酒;一束束用竹竿綁扎成的四五米高的“站纓”(海中下網的標志)迎風而立。
天漸漸大明,沙灘上人越來越多。“舞龍燈”的跑來了,兩條“金龍”蜿蜒盤旋,一群“獅子”緊跟其后。8點鐘,祭海開始,一時間鞭炮齊鳴,鑼鼓震天,漁民們開始焚燒香紙,磕頭朝拜,各船忙著往空中大把大把地拋撒糖果,都說誰搶得多,當年準交好運。
島里人祭海,總少不了演幾場好戲。他們認為京劇莊重氣派,是正戲,便從很遠的地方請戲班子,老爺子、老太太在這天也算過了把戲癮。
上網結束,漁民往年都是在船上聚餐,并歡迎行人來船上吃魚喝酒,人越多,表明福越多。現在多是在家中宴請來祭海的親朋好友,祭品便成了聚餐的主要食品,大家舉杯祝福,沉浸在歡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