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就是這種土豆,畝產能達到3000多公斤了,高產可達4000-5000公斤。而且,它薯皮光滑、外形美觀、黃皮黃肉、食味好、品質優。當然,它不是一般的土豆,而是市農科所科研人員利用尖端生物技術,精心研究栽培的———脫毒馬鈴薯。
昨天一大早,為了撩開脫毒馬鈴薯的神秘面紗,記者來到位于浮山路168號的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在該所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親眼目睹了它的生命軌跡。
記者在生物樓的一間辦公室,找到了負責培育馬鈴薯的工作人員之一———助理研究員董淑英。這是一間40平方米左右的辦公室,科研人員就是在這里完成了眾多高科技項目的攻關。
董淑英介紹,馬鈴薯又名土豆是一種重要的糧菜兼用作物,其營養成分之全,是其他糧食作物所不能比的。而且,馬鈴薯還是食品和醫藥工業不可缺少的原料,也是良好的飼料和綠肥。由于馬鈴薯使用塊莖進行繁殖,容易受到病毒侵染,病毒在馬鈴薯植株內繁殖,逐代積累,如此年復一年,病毒就會越積越多,最終使其喪失食用和種用價值。使用脫毒種薯后,不但會平均每畝增產50%左右,而且品質也會大大得到改善。市農科所生物技術中心利用先進的生物技術,對目前的主栽品種“魯引一號”進行了脫毒快繁,并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種薯繁育體系和優質可靠的種薯繁育基地。“魯引一號”為早熟品種,生育期65天左右,適合于春秋兩季栽培。
培育脫毒馬鈴薯的第一個工作流程———脫毒,是在一間叫做接種室的房間里完成的。幾個身穿白大褂的技術人員,正在一架類似顯微鏡的解剖鏡下專心致志地進行莖尖剝離。董淑英說,莖尖是馬鈴薯的生長點,也是唯一沒有病毒侵害的地方,技術人員要在這個“超凈工作臺”上小心地剝離0.1-0.3毫米的莖尖,術語稱之為“莖尖剝離”。
接下來,這些微小的生命體將被盛放在特制的玻璃培養器里精心培養,五六個月后再到實驗室對它們進行病毒檢測,這是第二和第三個流程。那些帶病毒的將被淘汰掉,不帶病毒的少數此刻已經長成了約10厘米的幼苗。
必須再到接種室,因為第四個流程———“脫毒試管苗快繁”首先還是在這里進行的。技術人員正熟練地用手術刀把這些幼苗的每個芽頭分割下來,再次放入玻璃容器,然后逐一對它們進行編號。這些幸運的小生命就被送到培養室再次培養。來到培養室,里面彌漫著強烈的化學氣味,要不是董助理的介紹,誰能想到眼前這些經不起任何挫傷的溫室幼苗,就是將來創造奇跡的馬鈴薯呢?而且只要經過20到30天的時間,它們就可以永遠告別這個溫室,它們依然那么脆弱,但畢竟這是它們生命成長過程中一個偉大的里程碑。
轉過生物樓,我們走進了一個絢麗的“春天”。原來這里是一片大棚,大棚里生長著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色,有的里面竟然綻放著一些紅艷艷的花朵。脫毒馬鈴薯的第五個培育流程叫做“脫毒微型薯生產”,是在一個四號棚里進行的。董淑英說,這個無土培植的過程將需要80到90天的時間,因為經過前面4個流程之后,幼苗已經變成不染一絲污垢的“自然物”,所以栽培他們的“土壤”應該是一些無菌的基質,而且還要給它們罩上防護網。盡管如此,這些可愛的小家伙們還是表現出了無限的頑皮和好動———有的在做起了“俯臥撐”,有的在跳“迪斯科”,有的則昂首挺胸學習“正步走”……好像在對來訪的客人們說:“等著瞧吧,我馬上就能給你創造個奇跡!”
經歷三個月的頑皮嬉鬧后,胖乎乎的“脫毒微型薯”就降生了。這些出生的“嬰兒”———“原原種”將被以5毛錢一粒的價格出售給農民,再經歷幾次反復,它們就會發育成可以直接種植的三級種?粗@些小苗苗。董淑英的眼睛里閃爍著了母性的光輝,這傾注了他們無數心血的小苗芽,寄托著農科所所有工作者們的殷切期望,寄托著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