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從3月10日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開始實施。人們普遍認為該司法解釋是中國人格權法律保護的重大進展。
盡管該解釋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法學家同時指出該解釋有尚待完善之處。
著名民商法專家楊立新說,司法解釋對于一些法律上還沒有規定的人格利益的損害,沒有做出明文規定,是否應概括在“其他人格利益”之中,還有待于明確解釋。
“目前對于貞操權的侵害,就亟需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睏盍⑿屡e例說。
楊立新說,我國法律對貞操權的保護,是采用公法的形式,如刑法對侵犯貞操權的行為予以刑罰制裁,行政法對侵害貞操權的行為給予行政處罰。但是對于這種民事權利恰恰沒有規定民法的保護方法,沒有規定給予精神損害賠償。這是一個很大的漏洞。
比如強奸行為和猥褻行為給人造成嚴重的精神損害,這種損害往往要比侵害名譽權、肖像權嚴重得多。而侵害名譽權、肖像權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為什么被侵害貞操權的受害人不能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呢?(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