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十五”期間,我國每年將有1000萬農民“大軍”加入外出務工隊伍,城市是否容納得下?在人才濟濟的政協大會上,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宋林飛委員建議,應該讓市場這支“無形的手”化難題于無形之中。
面對潮水般的農民工,準備不足的城市,不同程度地患上了被動、放任甚至歧視等“不能適應癥”。許多城市采取暫停招工的做法消極應對,而自發形成的“勞務黑市”不僅取締不掉,反而日見紅火。
宋林飛委員說,一方面雇“黑工”的現象屢見不鮮;一方面作為城市中的弱勢群體,農民工容易受到侵害,缺乏自我保護,一旦出現糾紛,民工求訴無門。
近年來,我國農業就業人員仍然不斷減少,2000年農業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勞動力的比重首次下降到50%以下,農業勞動力剩余的問題依然嚴峻:廣大農村沉淀著1.5億左右剩余勞動力,每年還將新增10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
如何化解這股巨大的壓力?宋林飛委員提出3點建議:一是建立與規范城市農民工勞務市場,把“地下黑市”變成“地上亮市”,為農民進城就業架起橋梁;二是探索城鄉統籌就業的新途徑;三是要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權益。
“對于日益增多的進城農民,不能簡單地采取堵、卡、驅等限制性措施,而要認真解決問題,最根本的就是培育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宋林飛委員說,“應該實現3個轉變:從戶籍制向戶口登記制轉變,就業政策從限制向公平轉變,從重管理輕服務向管理與服務并重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