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學家、教育家陳垣教授有“伯樂”之美稱。他善于發現人才,使用人才,愛護人才。在他一生中,推薦過不少有才之士。三十年代,他曾在青島力薦張星火良,使其成為當代著名的史地學家。
張星火良(1888-1951)是江蘇泗陽人,從天津北洋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在哈佛大學學化學后轉德國柏林大學學礦冶,獲博士學位。回國后,時年四十余歲,在青島與陳垣相遇。陳垣(1880-1971)廣東新會人,中國共產黨黨員,長年從事高等教育,著作等身。陳垣在與張星火良的交談中,得知張星火良雖然是學化學和礦冶的,卻對史地學頗有興趣,正在搜集中西交往的歷史資料,而其父張相文,就是著名的史地學家。張星火良將自己翻譯的《馬哥孛羅游記》一稿送給陳垣審閱。到北平后,陳垣進一步了解了張星火良的學識,便推薦他到輔仁大學歷史系任教,并將譯稿推薦給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出版,同時將張星火良所著的《中西交通史資料匯編》作為輔仁大學叢書第一種,在輔仁大學出版社出版,并親自為兩書題寫了書名。張星火良被輔仁大學聘為教授,后任史學主任,成為中西交通史專家。相繼又任燕京、清華等大學的史學教授。又有《歐化東漸史》、《泗陽張沌谷居士年譜》等著作出版。還有些作品在《國聞周報》、《燕京學報》、《研究與進步》等刊物上發表。
張星火良的成才與陳垣的推薦密不可分。今年正值陳垣逝世30周年,張星火良逝世50周年之際,重提陳垣與張星火良在島城的這段歷史佳話,以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