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實秋1930年-1934年寓居青島期間,經常邀三五朋友到順興樓小飲。對順興樓烹調的“西施舌”特別推崇。他在《雅舍談吃》中寫道:“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島順興樓席上,一大碗清湯,浮著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為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中果然名不虛傳!庇纱隧樑d樓的“西施舌”成為島城一大名菜。
“順興樓”是王土序親筆所題,而“順興樓”也是他倡議集資建成的。王土序(1858-1934)是山東萊陽人,清末著名書法家,當時島城匾牌不少出自王土序之手。觀嶗山“明霞洞”三個字是保存至今的王土序墨跡。
王土序1889年中進士,旋即為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五年,慈禧歸政,退頤和園靜養。王土序被授國史協修、文淵閣校理。1898年光緒起用康梁變法,王極為贊同。后變法失敗,王土序因位列小吏,未受牽連。1903年被授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清朝倒臺后,王來青島,初居寧陽路,當時清朝遺老遺少多來青居住此路,因此有“臟官巷”之稱。次年他擇山麓筑室定居,即今陵縣路。當時青島人煙稀少,地勢空曠。他擇陵縣路居住,西可望碧海沙鷗,漁帆夕照;東望層巒疊翠,綠樹掩映。他每登臨,則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遂自名其居為“寄廬”,自號“寄叟”。
1914年歐戰爆發,9月日本侵占青島。王土序閉門謝客,不問世事、潛心翰墨。閑暇遨游山海,沽酒痛飲。其時島城無酒樓,雖有酒肆可覓,然饌食風味雷同居多。有一次,他見一小酒館極為清靜,進入小飲,其烹調之味酷似京城鴻興樓,尋根問源。原來店主李某系京城鴻興樓名師之徒。學藝所成來島城創業。然小本利微,生意冷清。王土序愛惜其技藝,遂倡議集資建順興樓于北京路(今北京路7號)。由于李某經營有方,加之烹調獨特,一時門庭若市。
抗戰爆發,由于李某早卒,順興樓的繼任人因經營不善而倒閉。然而順興樓及西施舌由于梁實秋的《雅舍談吃》而名聞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