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對于那些與兒女分居的“留守爹娘”而言,這種感覺更加強烈。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幾世同堂,人丁興旺,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小家庭的生活方式,不愿意與老人在同一個屋檐下過日子。造成這種“空巢家庭”現象的原因與一些老人對年輕人的言行過于挑剔有關,更與有的年輕人敬老意識的減弱,視老人為負擔不無關系。
記者從青島中級人民法院了解到,在近年來受理的贍養案件中,單純的“不養老”案件已經大大減少,而因為居住原因,父母狀告子女的不贍養案件則大幅度增加,約占此類案件的38%。
去年8月,獨居的王大爺到膠南法院狀告兒子不養老。法院經調查了解到王大爺的兩個兒子并非不養父親,而是小兒子希望父親仍與哥哥住在一起,但48歲的哥哥認為父親已經跟自己住了好幾年,現在3個孩子大了,房間已經不夠用,而弟弟家比較寬敞,應該讓父親住到弟弟家去。哥倆爭執不下,王大爺只好走進法院。
有些老人由于其年齡或文化的關系,身體多病或脾氣古怪,吃飯、睡覺等生活習慣與年輕人不一樣,子女照顧稍有不周便大發脾氣。為此,年輕人感覺老人難伺候,不愿意與他們生活在一起。這其中尤其以一些做兒媳的青年婦女居多。婆媳之間發生糾葛,繼而矛盾激化,要分家另過,老人大為不滿,一紙訴狀告上法院。
新春佳節剛剛過去,“獨守空房”的老年人對小輩“常回家看看”的期盼又開始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進入婚嫁年齡,一對年輕夫婦面對4個老人的家庭結構會很普遍。這一生活現象引發的一系列老年人贍養及居住問題必將成為今后社會關注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