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
訪
“大地震發作未見頻繁”
———訪美國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酈永剛博士
不久前,印度遭強烈地震襲擊,舉世震驚。美國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酈永剛博士日前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印度地震與近年來世界上其他一些大地震一樣,并不代表地震的發作頻繁了,“從全球整體來看,6.5級以上的大地震近年并沒有增加。”
1月26日發生在印度的強烈震災,不能不讓人憶起1999年到2001年間的數次大地震:哥倫比亞地震、土耳其地震、希臘地震、中國臺灣地震、日本地震和薩爾瓦多地震。一些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全球地震次數是否正在增加?為此,記者采訪了進行地震學研究長達30年、曾在美國《科學》雜志上3次發表學術論文的酈永剛博士。
酈博士解釋說,地球上每年都會發生多次大地震,這在地質上是正常的。比如,澳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結合部就因為兩大板塊的沖撞,經常發生里氏7級以上大地震。近一兩年的地震之所以引起世人關注,主要原因是它們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準確預報地震的發生時間和地點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無數科學家為此付出了智慧與汗水。但酈博士不無遺憾地指出,直至目前,人類仍不能準確預報地震,原因是人類記錄地震的歷史相比地震的活動周期而言,還是太短,人類還沒有足夠的數據以發現地震變化的準確規律。
不過,酈博士興奮地指出,現在地震學研究出現了一個新的方向,即研究某一地區的地下構造,然后預測地震可能會對該地區造成的影響。他所在的南加州地震中心今年1月公布的一項成果發現:不同地質影響震波傳送,地層結構松軟、深厚的沉積層及盆地的聚焦作用,會使地震波產生增大作用,一旦發生地震,可能出現較強烈的震動。酈博士說,這項新發現提醒人們在未來建造大型建筑物時,應避免選在地震震幅可能放大的區域。
酈博士建議,各國應建立專門機構,制訂應付重大自然災害的長期政策,同時組織專家對地震高發地區的地質構造進行研究。
新華社記者張小軍(新華社洛杉磯2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