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刊發評論員文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謀劃和推進改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謀劃和推進改革
——論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新時代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背后,人民是邏輯起點,也是價值旨歸。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踐充分證明,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擁有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最澎湃的動力。
要以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的獲得感,折射改革的含金量。《決定》立足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圍繞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落實好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我們要把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找準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堅持“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完善“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的工作機制,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一切改革的推進,都離不開人民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改革任務越繁重,我們越要依靠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善于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改革措施帶領人民前進,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張。”改革推進過程中,我們既要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也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在改革設計中充分吸收社會訴求、群眾智慧、基層經驗,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緊緊依靠人民把改革推向前進。
要聚焦聚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和基本特征,是我們黨追求的崇高價值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改革推進過程中,我們要注重發揮法治的引領推動作用,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運用法治手段構筑協調和解決社會沖突、維護社會穩定的機制,營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具體來說,就是要完善法治青島建設推進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只要我們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貫穿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全過程,堅持制度改革與人民創造同向發力、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一定能激揚廣大人民群眾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偉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青島實踐中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青島日報評論員)
青島日報2024年7月27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