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鄰居節20年:從“百家宴”到“共治共享”
青島搭起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鄰里活動平臺,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生動局面,構建以德為鄰、與鄰為善的新型鄰里關系——
鄰居節20年:從“百家宴”到“共治共享”
系列活動持續15天,5大類60項精選特色活動邀全市市民共同參加
鄰里一家親,同心建和諧。6月17日下午,由青島市委宣傳部、市北區委主辦的“崇德尚禮·里仁為美”青島鄰居節20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廣興里啟動,現場發布5大類60項精選特色活動,邀請全市市民共同參加,共建幸福和諧社區。當日,市南區、城陽區、即墨區等區市鄰居節活動同步舉行。嶗山區、西海岸新區等區市鄰居節活動也將陸續開展。
青島鄰居節20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各區市特色文化社區登臺推介。
市北區是全國鄰居節首創地。2004年,市北區海倫路街道小市民孫睿涵在一次“童眼看世界,關注身邊事”的金點子采集活動中,提出舉辦“鄰居節”的倡議,得到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廣大居民群眾的響應,市北區海倫路街道、海倫路社區舉辦了第一屆鄰居節。如今,這一節日已從市北區擴展到全市,成為青島市民共同的節日。不僅如此,杭州、成都、南京、廣州、福州等城市也紛紛組織舉辦“鄰居節”“鄰里節”,鄰居節在全國的影響力和覆蓋面不斷擴大。
如今,鄰居節已經走過20個年頭,成為青島的一張文明名片。這20年來,鄰居節有哪些變化?它所承載的精神內核又是如何賦能城市發展的?
平臺作用凸顯,鄰居節融入日常
青島鄰居節20周年系列活動將持續15天,在此期間,不僅緣起地市北區將組織百家宴、民生服務大集、社區議事、非遺文化體驗等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鄰里活動,其他各區市的街道、社區也將開展共千余場次的“鄰里學”“鄰里幫”“鄰里和”“鄰里樂”“鄰里頌”等特色活動,聚力打造一場具有濃厚煙火味、人情味、文化味的鄰里盛宴。
“現在的鄰居節活動太豐富了,單是自己所在社區組織的都逛不過來。還記得首屆鄰居節,我們社區組織了趣味運動會、百家宴。當時,大伙兒都剛搬進小區,住上樓房,鄰里之間不太熟悉,通過鄰居節一下子都熟絡起來了。”首屆鄰居節組織者、海倫路社區原黨支部書記王宏志回憶道。
正如王宏志所說,如今的鄰居節活動精彩紛呈,堪稱一場全齡段參與的“派對”。如,市南區將開展紅色觀影、志愿服務大集、法律援助服務、主題展演、“夠級”比賽等活動;嶗山區首屆睦鄰市集火熱“開集”,現場將設置志愿服務區、山海市集區,為居民提供免費生活服務,售賣特色農產品,還將推出“福運連連”大闖關全家福打卡等活動,豐富居民生活,增進鄰里感情,營造和諧氛圍。
扎根城鄉基層、立足社區樓院的青島鄰居節,正在搭建起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鄰里活動平臺,以此弘揚崇德尚禮的優良傳統,傳遞鄰里相親的溫暖情義,使社區更有暖意、城市更有溫度、市民更有歸屬感。當然,通過這一平臺傳播的不僅僅是和睦相處、守望相助的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尚,還有非遺文化、紅色文化、普法知識等。
此外,鄰居節期間舉辦的這些活動,已不僅僅獨屬于鄰居節,歷經時間的沉淀,因鄰居節而組織的活動早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讓更多人融入社區、參與社區建設已經成為社區工作者的日常議題,“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甚至已成為多數社區的常態。
與傳統鄰居節相比,不少社區還根據實際創新鄰居節活動。比如,市北區魯信長春社區是個擁有99個樓座的“PLUS版”大社區,主打“和”文化,居民們可以春采花、夏習茶、秋賞月,冬天還能圍爐學手造文化;市南區大學路社區創新開展音樂節、星星市集,在探索年輕群體社交“破圈”上頗有心得。
“鄰動力”澎湃,基層治理更順暢
“鄰里和睦一家親”是鄰居節的題中之義,但鄰居節的意義遠不止于此。
近年來,市北區不斷豐富拓展鄰居節內涵,依托鄰居節為群眾搭建反映社情民意、參與協商議事、開展社區自治等平臺,增強群眾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生動局面。當居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主動構建起以德為鄰、與鄰為善的新型鄰里關系,基層治理就變得順暢起來。
這也成為人們的共識。本次鄰居節上,市南區、市北區、嶗山區開展的民生服務大集,即墨區開展的“文化技能小院”志愿服務、“議安居”鄰居有事您請講、“新都520”圓桌議事會“C”位上面嘮家常等活動,就是鄰居節在議事協商、互助幫辦新場景上的延伸,其目的就是培養社區居民共治共享的意識。
依托鄰居節,市北區還發現了一批群眾中的帶頭人、熱心人,這些政治素質、服務意識、協調能力過硬的黨員和群眾,成為社區“兩委”、網格員和樓長候選人。在2021年社區“兩委”換屆過程中,一批從鄰居節活動中脫穎而出的基層黨員,成功當選為社區黨委書記和居委會主任,成為社區治理的中堅力量。提出鄰居節“金點子”的孫睿涵,畢業后也投身社區工作,在海倫路街道安達路社區為左鄰右舍熱心服務。
“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我每天都在和居民打交道。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和鄰居們熟悉后,鄰里之間雞毛蒜皮需要調解的事,兩邊一說和就解決了;鄰居們相互之間的熟絡,也使得大家在遇到沖突時,能溫和地溝通。”孫睿涵說。由此可見,當初僅僅是想讓大家走出家門、互相熟悉的鄰居節,已經發展成為改善民生、提高社區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首創地,市北區還在不斷拓展“鄰居”的外延,匯聚多方參與治理的力量,做大鄰里幸福圈。近年來,市北區轄區商會、企業和駐區單位等“紅色合伙人”將黨建資源與鄰居節有機整合,在堅持市場化運作基礎上,建立資源、需求、項目“三張清單”,在醫療、養老等方面為群眾提供優質服務。截至目前,市北區已吸納各類“紅色合伙人”1033家,摸排居民需求項目300余項,為社區和群眾提供各類服務2萬余次。(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