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七大行動”打造世界級海洋AI集聚區
到2026年全市智能算力規模達到1.2萬P(即PFLOPS,1PFLOPS=1千萬億次浮點運算/秒)、打造全球領先的海洋大模型體系、發放“算力券”降低算力使用成本……24日上午,《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在青島市算力發展大會上發布,明確了今后三年青島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
根據行動計劃,青島將在產業規模壯大、頭部企業引進、創新能力提升、場景生態優化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培育“高算力+強算法+大數據”的產業新生態。通過實施算力設施“強基”、算法模型“鑄魂”、數據要素“提質”、核心產業“固鏈”、創新平臺“領航”、產業生態“聚力”、場景應用“賦能”七大行動,全面提升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發展能級,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區。
算力是支撐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算力不足將影響大模型的訓練速度和精準度。青島將統籌布局智算中心,加快建設曙光、移動等智算中心和海洋高性能混合算力平臺;按需部署邊緣計算中心,支撐工業制造、金融服務等低時延業務應用;統籌調度算力資源,加快形成全市算力“一張網”,打造集通算、智算和超算于一體的算力支撐體系,努力實現2024年全市智能算力規模達到3300P、2025年達到10000P、2026年達到12000P的建設目標。
算法模型是人工智能的“靈魂”,決定了系統如何理解和處理海量的數據。青島將在海洋、城軌、港口、金融、政務、醫養等重點領域加速布局,支持企業共建大模型實驗室和公共訓練基地,培育一批大模型應用創新解決方案,打造全球領先的海洋大模型體系和細分行業領先的垂直大模型體系。
數據是人工智能的“燃料”,豐富的數據能讓算法模型更好地理解和識別各種模式。未來將統籌全市數據資源,推動公共數據和社會數據按需匯聚、有序供給。探索企業數據資產化新路徑和交易運作機制,鼓勵企業開展數據采集、清洗、標注、質檢等業務,做大數據產品供應和交易服務市場。
集成電路、高端軟件、智能終端等新興產業發展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相輔相成,只有協同發展才能釋放更大產業效應。青島將面向人工智能訓練和推理,積極招引人工智能加速卡、處理器芯片等智能硬件企業,提升圖像、光電、聲學、壓力等智能傳感器產品研發制造水平。同時,支持軟件企業與硬件企業深度合作,重點開發復雜算法軟件,推動軟硬件兼容適配。支持智能終端企業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快智能終端核心技術和產品研發,豐富產品品類、創新產品形態,力爭到2026年培育20家左右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細分領域企業。
創新平臺是持續輸出人工智能核心研發和服務能力的重要創新載體。下一步將圍繞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行業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人工智能產業研究機構。此外,支持企業創建人工智能領域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到2026年,打造2至3個國家級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5個以上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揭榜國家人工智能創新任務15項以上。
構建開放產業生態是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戰略路徑。未來,青島將在加快建設人工智能產業園的同時,支持相關區市依托現有產業載體,因地制宜打造細分領域特色園區。到2026年,全市打造10個左右人工智能產業集聚與賦能應用特色園區。
應用場景是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品示范推廣應用的重要載體。聚焦工業制造、智慧海洋、現代農業、交通運輸、醫養健康、智慧教育、文化旅游、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青島將長期梳理、開放可應用人工智能的各類場景,加快資源要素釋放,培育推廣200個“人工智能+”典型示范應用場景。
據悉,圍繞算力使用、模型應用、數據要素等,青島正在研究制定一套“靶向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包。其中,在算力使用上,將以每年發放“算力券”的方式,降低算力使用門檻和成本,支持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購買、租賃算力服務,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創新。
目前,青島已集聚人工智能產業鏈企業500余家,涵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全產業鏈,初步形成以嶗山區人工智能產業園為主承載區,西海岸新區光谷軟件園、市南元宇宙產業創新園、市北浪潮大數據產業園、城陽數據要素產業園和青島高新區機器人產業集聚區為特色承載區的產業布局。2023年全市人工智能產業營業收入超過680億元,同比增長34%。重點研發的大模型產品超過20個,全市算力規模超過230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