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如何防病強身?聽聽青島市疾控中心專家怎么說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1日訊 雨水節氣過后,寒氣未退,濕氣至,如何才能讓陽氣順利生發,從而達到防病強身的目的呢?今天上午,青島市疾控中心發布健康建議。
“草長鶯飛二月天”,春天萬物都在推陳出新,煥發生機。人體的元氣也在推動體內氣血向外走,是發陳、排濁的黃金期。現代人身體通透的比較少,過量的食物、長期不運動、過多的情緒壓力都會讓身體產生淤濁。人們養生應該珍惜這一年一次的“發陳”機會,讓春陽之氣能夠宣達,氣血運作更加順暢。
如果能在人體生機最為旺盛之時,順時調養,則事半功倍。不僅能讓春陽之氣宣達全身,還可以將體內長期積攢的病邪濁氣排出,身體得以通透、潔凈,讓人看起來容光煥發,也為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寒濕為陰邪,最易損傷脾胃陽氣,阻礙脾胃升降之樞。脾胃可以說是每個人內臟調理的中間站,連接著你的胃腸與外部能量的置換,對于能量的轉化與消耗起著重要作用。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濁,脾胃運化失職,人們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或大便不爽等癥狀。當脾胃虛弱,身體也會隨之表現出來一些癥狀,比如:厭食、身體消瘦、面色蒼白、血氣不足……這樣就會導致人體新陳代謝機能下降,渾身乏力,四肢沒勁。
市疾控中心專家于紅衛建議,通過以下幾個方面調理來增強陽氣生發能力。
首先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這個季節飲食應以平性為宜。應少吃酸味,適當吃甜味,以養脾臟。粥被古人譽為“天下第一補人之物”。應適當多喝粥以養脾胃。粥以米為主,以水為輔,水米交融,不僅香甜可口,便于消化吸收,而且能補脾養胃、去濁生清。平常吃飯時要注意細嚼慢咽,食物被充分咀嚼,才能更好地吸收,減輕脾胃負擔。一口飯建議咀嚼20次左右,吃飯慢一點,早餐吃15到20分鐘,中、晚餐最好不少于30分鐘。另外,晚餐要盡量少吃,因為如果晚餐過量,則可能造成消化不良的癥狀,還會影響睡眠,“胃不合則臥不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春季要補腎氣養肝血
中醫講“肝腎同源”,肝血是由腎精所化而成的,補腎同時也能養肝血,增強肝藏血功能。肝主疏泄,調氣機,有助脾胃運化,因此養肝血是調氣血的根本。科學研究發現,人在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強肝細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氣、熬夜,也不要讓身體過度勞累,防止耗傷氣血。
飲食調養可多吃如芹菜、蓮藕、菠菜、西紅柿等,也可以適當進食桑葚、烏梅、黑棗、葡萄、龍眼等水果,另外可以合理搭配食用糯米、黑米、高粱、黑芝麻等粗糧。少吃酸味食物,因為酸味食物具有益肝斂肝的作用,不利于肝氣的宣泄生發。
雨水過后要遠離寒邪
雨水季節到來預示著漫長的寒冷季節即將走到盡頭,盡管氣溫緩慢回升,但這個天氣冷熱不定,依然是一年中寒潮出現較多的時候。春寒料峭,濕夾寒而來,人就容易感邪而致病。當外界的濕寒陰邪入侵人的身體時,也是容易引發脾胃虛弱的,而且虛寒體質的人還更容易受到傷害。“春捂”是必不可少的。穿衣遵循“背暖、肚暖、足暖,頭和心胸要寒”的要領,以手腳暖、后背無汗為大原則。“春捂”也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衣物增減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在家要忌食寒涼。尤其體弱、老年人氣血常不足,常溫的食物對于這類人群來說就等于寒涼食物,因此要更加注意。
選擇適合的運動適當運動
運動是調養氣血必不可少的環節,有助脾胃將營養物質轉化為氣血,讓人吃得香、睡得好。但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影響取決于活動方式、強度、時間和頻度。適量的身體活動有益于健康。身體活動的原則是:動則有益、貴在堅持、多動更好、適度量力。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呢?專家建議,首先要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比如有氧運動有步行、慢跑、跳繩、騎車、打太極拳(劍)、小運動量球類運動、部分全民健身器械鍛煉等。
其次要選擇適合的運動量,以自身不出現痛苦的感覺或主觀感覺用力有點吃力為界限,這一點對高風險人群尤其重要。在運動中,只要出現不舒服的異常感覺,如憋氣、胸悶、胸痛、頭暈、頭痛、眼花等,就要減少運動量或馬上停下來,并及時就診,弄清原因后,再確定能否繼續運動。
第三在適合的時間運動。每個人外出運動的具體時間,可以根據季節、氣候、身體反應及作息習慣,靈活安排。如果選擇晨練,應等天亮、氣溫升高、污染物擴散后,再開始運動。另外,每次的運動時間,可以從10分鐘開始,以后按照5到10分鐘的遞增量,循序漸進地增加到1小時左右為佳。運動頻率為隔天或每天運動1次,每周不少于3次。只要沒有身體不適,就要盡量堅持,這樣運動干預的效果才能得到較好的鞏固和提高。
最后在適合的環境運動。只要天氣條件允許,最好走出家門,走進大自然,到綠樹叢中,到江河湖海之濱等自然環境中運動,可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溫馨,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當以上幾個方面做到后,隨著運動時間的積累,體內經絡的通暢性會不斷得到改善逐漸恢復,氣血運行就會順暢充盈,被耗散掉的陽氣,就會逐漸變得飽滿充實。
于紅衛特別提醒,要特別注意以下5個看起來很放松的行為,其實很耗損氣血。
經常刷短視頻,中醫認為“久視傷血”,這里的血就是肝血。眼睛能看得清楚,全靠肝血滋養和肝氣疏泄。如果肝血不足了,眼睛就容易干澀。有的人看短視頻一看數小時,過度用眼會調動更多的肝血,加上久坐不動,容易出現氣血瘀滯。專家建議,少看電腦手機,多搓眼睛。
老躺著想事情。“思傷脾”,思慮過度會造成脾的運化失常,時間長了,脾氣虛弱,氣血化生就會不足。思慮過度還會傷心神,出現心悸、健忘、失眠等癥狀。專家建議只要“精神內守”,內心清凈,不拘泥于瑣事,便能活得健康。
泡腳出一身汗。睡前泡泡腳,暖身助眠,但如果因為水溫高或泡腳時間長而出大汗,這種做法就很傷身體了。因為身體過熱會導致陽氣升發,氣血外張;泡至出大汗,更會加重津液耗損,使氣血變得虧空。專家建議,泡腳的水溫不要超過40℃,時間最好控制在20分鐘以內,至身體微微出汗即可。
邊吃飯邊追劇,不少人吃飯時會打開一個下飯劇,邊吃邊看,看起來很愜意,但這會導致注意力被吸引,讓未充分咀嚼的食物進入胃里,加重胃腸運化負擔。專家建議,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大家吃飯時不妨放下手機,細嚼慢咽感受食物的美味。
一躺躺一天。“躺久了感覺渾身沒勁”不是錯覺。中醫認為“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下班回家在沙發上一躺數小時,周末或節假日久躺不動,其實都很傷氣血。專家建議“動則生氣”,只要動起來就有好處。休息日盡量不要一躺躺一天,平時不久坐,連續靜坐不要超過50分鐘,哪怕起來接個水也可以。(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