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市長頂格推進!青島理直氣壯筑牢這塊“壓艙石”
工業強,青島才能強。
22日上午,全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召開。市委書記曾贊榮出席會議并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趙豪志主持,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魯明,市政協主席孟慶斌出席。
全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現場。
會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匯報了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情況及思路打算,有關區市、功能區和企業作了交流發言。
從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到山東省和青島市的經濟工作會,再到省兩會和市兩會,“新型工業化”均作為重點工作被提及。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引領,加快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其中的核心思路。
工業是青島的基因,是青島經濟的“頂梁柱”“壓艙石”。不論是從自身的發展軌跡和產業基礎,還是從全國其他城市的經驗來看,青島經濟總量要再上臺階,工業制造業必須實現新突破。在這個意義上,面對“推進新型工業化”這道擺在全國城市面前的共答題,如何在新一輪產業迭代中加快鍛長板、補短板,讓工業的脊梁重新挺起來、硬起來,是青島面臨的最核心任務和挑戰。
此次會議的召開,透露出青島在新一年大抓工業的鮮明導向。以新型工業化推動高質量發展,青島發出動員令。
01
挺起“硬脊梁”
新一輪產業革命驅動下,工業制造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在加強。
新年伊始,各城市集體交上2023年答卷。最受關注的“萬億GDP城市俱樂部”,結束了2022年新增“掛零”的局面后再度擴容,常州和煙臺成功進階。而這兩座城市的晉級,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業的良好表現。2023年,煙臺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7%,常州則增長8.8%。
不僅如此,“萬億俱樂部”中排名前十位的絕對頭部,也大都有厚實的工業家底為支撐。排名第三,以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著稱的深圳,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并再次拿下了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的全國“雙第一”,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32%。第六位的蘇州,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邁上4.4萬億新臺階。而前兩位的上海和北京,2023年規上工業分別實現總產值、營業收入3.94萬億和2.78萬億。而從大趨勢上看,城市的工業體量排名與經濟總量排名差異均不太大。
工業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日益增強,源自新一代信息技術對產業的重塑。如果說在傳統制造的時代,工業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有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那么第四次工業革命則用數字技術打破了這個邊界,讓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實現了深度融合。制造業不僅將產業新空間拓展至服務業領域,也成為催生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引擎。
雙星工業4.0工廠。
回溯青島的發展。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受益于工業的大繁榮,青島實現了經濟體量和城市能級的跨越,成長起海爾、海信、中車四方、賽輪等一批全球知名的行業領先企業。但坦率講,近年來青島在工業發展上開始與同類城市出現差距,工業經濟體量在城市總經濟體量中的比重有待進一步提高,工業作為城市經濟發展的脊梁還不夠“硬”,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還應更好發揮。
在新一輪工業革命引領的全新制造業產業周期中,青島理應再一次挺起工業這一“硬脊梁”。
02
蓄力已久
產業發展的“新”與“舊”,從來沒有嚴格的界限。產業轉型升級也從來沒有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破舊立新的長時段過程。
青島的新型工業化之路亦如此。剛剛過去的2023年,青島工業增加值增速從一季度的4.8%,到二季度的5.4%,再到三季度5.7%,最后全年站穩5.8%,一路上揚。分行業看,35個大類行業中,21個行業實現增長,增長面為60%。從工業利潤看,1-11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41.8億元,增長8.8%。
一連串數字揭示了過去一年青島工業的良好發展態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島近幾年在推動工業由“舊”到“新”上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從產業結構看,青島加快構建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優勢產業領域, 2023年,青島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海洋裝備、食品飲料等產業增加值均增長10%以上。過去較長時間內被視為短板的新興產業培育上,青島狠抓項目,在若干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2023年,全市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8.6%。
從創新實力上看,青島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青島)突破12項行業共性關鍵技術。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85%。企業承擔國家和省級重大科技專項38項。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達到7900家、9300家、190家。
位于青島市虛擬現實產業園內的虛擬現實整機和光學模組項目。
除卻數字,過去一年可感的項目和產品觸目可及。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生態園首座工廠竣工投產、奇瑞汽車生產基地兩款新能源車型順利下線、中船重工船舶設計研究中心落戶、晶圓制造項目二期主體完工,物元半導體先進封測項目落地建設、歌爾虛擬現實整機和光學模組項目一期建成投用、京東方移動顯示模組制造工廠產能加快釋放、海信全球首款8K超高清激光電視成功上市……
蓄力已久的青島,將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發力。
03
加速“優勢變勝勢”
推進新型工業化,實現制造業的蛻變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工程。立足城市產業特色和產業稟賦,把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作為突破口,進而以點帶面,輻射延展,某種意義上是一條“捷徑”。
從會議不難看出,加快將產業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是當下青島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發力方向。
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本質特征,也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青島擁有2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6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31個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國字號”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具備在新型工業化建設中創新突圍的基礎優勢。
如何充分發揮這些高能級平臺、行業龍頭企業的力量?青島將構建協同創新體系擺在產業創新發展的首要位置。通過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做強創新平臺、創新人才兩大支撐,推出更多“三首”創新產品,打造更多國之重器和標志性成果。與此同時,以此為依托加快培育更多“獨步天下”的制造業“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進一步優化建群強鏈生態,更好釋放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合力。
2023年,檸檬豆成功晉級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
數實融合是數字經濟時代催生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重要引擎,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路徑。眾所周知,青島在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化轉型領域具有明顯先發優勢。歷經多年布局,培育了以2個國家級雙跨平臺為領軍的40多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獲評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中國軟件名城和全國首批“千兆城市”,“工賦青島”模式在全國多地復制推廣。
圍繞進一步發揮好這一優勢,青島瞄準當下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產業趨勢,從數字基礎設施領域切入,統籌布局總規模3000P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培育研發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時,加快集成電路、智能傳感等電子信息制造業重點項目建設,著力提升數字產業化能級。
此外,青島還將進一步推動產業數字化。強化場景開放牽引,推動規上工業企業“數轉智改網聯”全覆蓋。
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途遠。青島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盡管仍然充滿挑戰,但只要有定力、有決心,堅持久久為功,工業經濟定能呈現新面貌。
作者 |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