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600多年,每根近10元!青島糈糕訂單火爆,你吃過嗎?
在即墨東部沿海一帶,
有一種頗有當地特色的面食
——糈糕,
距今已經傳承了600多年,
它原本是逢年過節招待女婿的面食,
隨著時代變遷,
已經演變成了漁家文化的特有符號,
成為過年餐桌上必備的年貨。
↓↓↓
△一上班,合作社的幾位面點師就開始忙碌起來
△和面、壓面、稱重、制作……每一步操作都嚴格遵循老工藝。
春節臨近,青島市即墨區田橫鎮西王村的島里大饅頭合作社生意格外火爆,尤其是糈糕,訂單量是平常的四倍多。
“就是反復地壓面,最少要壓二十幾遍,這個面壓得光滑了,軟了以后我們再做,做出來以后再醒發,醒發完了上鍋蒸。規格我們一個是四百克,醒發時間是四十分鐘左右吧。”即墨區田橫鎮西王村島里大饅頭合作社工作人員吳雪梅說。
制作糈糕,用料講究。面粉里要加入山雞蛋、白糖和牛奶,反復揉搓。面團醒發后還要放入特制的鐵鍋中烘烤,這樣制作出來的糈糕,不僅綿軟筋道,糈糕底部還會有一層焦黃的饹馇,吃起來格外香。
“鐵鍋蒸糈糕起到一種烘烤的、烘蒸的性能,蒸出來的糈糕更飽有小麥的濃香,把它的成分能充分的烘烤出來。”即墨區田橫鎮西王村島里大饅頭合作社技術負責人宋占燕說。
現如今,雖然家里不做糈糕了,但習慣還是保留了下來,家家戶戶會買一些備著,作為春節的伴手禮送給親朋好友。這種美食因為口感佳,且極富地方特色,也漸漸被其它地方的消費者所認可。糈糕每根賣到近十元,遠銷到全國各大城市。
“平常銷售量在一兩千根每天,進入臘月門后糈糕就開始增長了,一般一天就得需要三四千根,小年之后那幾天,我們就要不停地白黑加班的干,增加工人增加出貨量,這七八天大約一天就需要五六千根,一直干到臘月二十九甚至是大年三十上午。”即墨區田橫鎮西王村島里大饅頭合作社負責人孫志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