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在青島夜市擺攤兒 網友驚呼“太卷了”
近日,有多位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視頻稱,他們在山東青島一夜市上看見海底撈攤位,有人驚呼“太卷了”。對此,海底撈相關人士回應記者稱,海底撈確實在多地夜市擺了攤位,是門店結合當地顧客的消費喜好進行的個性化創新試點。
青島一海底撈在夜市擺攤(網絡)
視頻顯示,廣場上擺有各種各樣美食的攤位,其中寫有“海底撈火鍋”幾個大字的紅色招牌攤位尤為顯眼,攤位上設有兩個四宮格的方形火鍋,還有炸油條的設備,有多名工作人員準備美食,消費者則坐在攤位前等待。攤位的價格牌顯示,小油條8塊錢8根,冒血旺9.9元一份,冒腦花18元每個,現炸酥肉16元每份。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直呼“海底撈進軍夜市擺攤,這也太卷了”。
青島居民張女士(化姓)告訴記者,8月8日晚,她到李滄區向陽路附近逛街,在一夜市攤位上看見了海底撈的攤位,她走近看該攤位賣的是小酥肉、茴香小油條、血旺、腦花等,這些都是門店的同款產品,“價格都不貴,我雖然沒有嘗,但猜測味道應該是一樣的。”
9日下午,海底撈相關人士回應稱,海底撈在夜市擺攤一事屬實,這是門店結合當地顧客的消費喜好進行的個性化創新試點,為游夜市、逛市集的市民提供一個休閑美食打卡的嘗新體驗。海底撈將持續關注顧客反饋,不斷優化體驗。
記者發現,海底撈的“夜市”小攤在上海和山西兩地也有出現。上海的海底撈攤位選擇在南京東路的夜市,主要以賣串串為主。山西某地的海底撈則選擇在戶外擺宵夜車的形式,其外圍還擺了很多露營桌椅,有大排檔的感覺。
這些夜市攤位都由海底撈門店自營,未開放加盟。
海底撈各種新措押碼“夜經濟”
據報道,2023年上半年,全國消費復蘇顯著,出游聚會社交需求逐步放大,海底撈門店客流提升明顯。
隨著暑期的到來,伴隨演唱會、體育賽事不斷,“夜經濟”在夏日更為火爆。近日,海底撈打造全新消費場景,升級夜宵產品和就餐場景,將海底撈門店打造成深夜嗨聚好去處,助力夜食消費提振。
隨著各地夜經濟升溫,海底撈推出全新夜宵菜單,通過熱門IP聯動、演唱會第二現場深夜安可Party等舉措,將門店打造成深夜嗨聚好去處,持續釋放夜間消費活力。
海底撈“撈人”、擺攤買火鍋背后,是消費復蘇背景下火鍋行業新一輪內卷的開始。除了加速開店,各個品牌紛紛在差異化服務和供應鏈上下功夫。
火鍋店走出低迷
過去三年,整個火鍋行業一片低迷,不少品牌的經營轉向以收縮為主。但在消費復蘇后,火鍋企業開始回血。
8月7日晚,呷哺呷哺發布業績預告,今年上半年,其收入約為28.46億元,同比增加約32%;預期將錄得凈利潤不低于200萬元,這一數字在去年同期為凈虧損2.78億元。
呷哺呷哺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集團業績扭虧為盈,主要由于餐廳客流量增加,經營好轉;集團在營餐廳總數由2022年6月30日的1008間增加至2023年6月30日的1094間,上半年開店迅猛,成功南下擴張。此外,今年年初,市場消費恢復未如預期,面對不利的消費環境,呷哺呷哺采取了多項積極的營銷活動及讓利舉措,比如于2022年年末開始,2023年一季度末結束的周年慶儲值活動,讓利約1.9億元。
自救一年半后,海底撈也從低谷中走出。根據海底撈發布的盈利預告,今年上半年,公司來自持續經營業務的收入預計不少于188億元,同比增幅超過23.7%;凈利潤預計超22億元。對于上半年利潤增加的原因,海底撈歸結為翻臺率提升、內部管理及營運改善、餐廳經營效率提升等。
得益于旗下火鍋品牌“慫火鍋”開店提速,以及“太二”平穩拓店,九毛九也錄得凈利增長。業績預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預計28.8億元,同比增加約43%;歸母凈利潤2.2億元,同比增加約22%,其中人民幣兌港幣貶值而確認的外匯虧損0.46億元,若加回該部分,則歸母凈利潤為2.66億元。
九毛九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今年上半年,慫火鍋全國門店已突破40家,上半年總排隊數超124萬。
不斷升溫的“周末經濟”和假期出行都在加速餐飲市場復蘇。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和普華永道聯合發布的《中國連鎖餐飲企業資本之路系列報告2023》,過半樣本品牌預計今年的營收能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其中火鍋、中式快餐、正餐品類的受訪者對餐飲市場復蘇相對更具信心,超67%的樣本品牌預計2023年收入能恢復至2019年水平。
頭部品牌重啟開店
業績復蘇之際,頭部品牌們的門店規模也開始重回增長軌道。
在2021年錄得超億元的虧損之后,當年年底,海底撈啟動“啄木鳥”計劃,在全國關閉300多家餐廳,該計劃扭轉其過往大舉鋪店擴張的模式,轉為關店、收縮戰線、提升門店效率。
隨著經營環境全面好轉,海底撈開啟審慎的擴張策略,啟動“硬骨頭”計劃,重開了過往關停的部分餐廳。
極海品牌監測的數據顯示,2022年7月,海底撈門店數量達到“啄木鳥計劃”啟動以來的歷史最低值,為1354家。目前,海底撈門店數量已緩慢回升至1363家。
無獨有偶,呷哺呷哺的開店速度也在加快。今年3月,呷哺呷哺宣布開啟“輕資產、高回報”新型擴張模式,力爭把新開門店的回報期控制在14個月。上述呷哺呷哺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財經,截至目前,公司已新開超過140家門店,全年計劃新開門店230家以上。
上述九毛九相關負責人則表示,慫火鍋開店節奏快于預期,預計今年開店數量超過30家的概率極大。
除此之外,火鍋“新秀”巴奴毛肚火鍋計劃在省會和新一線城市占領更多成熟商圈的鋪位。根據官方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算上新開門店,巴奴全國門店數量預計將破百家。
火鍋品牌在港澳臺及海外的拓店節奏也在加快。
去年12月,負責海底撈海外業務的特海國際登陸港交所,其預計今年上半年收入不低于3.2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458億美元,增幅約30.6%;持續經營業務凈利潤預計超300萬美元。
呷哺呷哺則在今年成立了港澳臺及海外事業部,上述呷哺呷哺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在港澳臺及海外共有14家餐廳,其中今年新開3家門店,還有近10家門店正在裝修設計和籌備中。今年9月,呷哺呷哺在中國香港的第一家門店也將開業。
“公司今年拓展的重點市場是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港澳臺和海外門店的經營模式與中國內地有所不同,產品口味、定價均有一定程度的區別。”上述呷哺呷哺負責人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輪火鍋行業的業績恢復和擴店潮,更多集中在頭部品牌。
餐寶典創始人、餐飲分析師汪洪棟告訴時代財經,今年上半年,國內頭部及部分新銳火鍋品牌業績和門店規模增長迅速。但另一方面,火鍋行業競爭加劇,根據餐寶典監測的數據,有近一半的監測火鍋品牌門店凈增長為負。
從服務卷到供應鏈
在火鍋圈,海底撈是一座繞不過的大山。多年前,海底撈憑著唱生日歌、甩面表演、美甲等特色服務一度成為行業神話。如今,整個火鍋行業都開始追求“服務為王”,競爭愈發激烈。
和海底撈一樣,在基礎的菜品與服務之外,火鍋品牌開始注重為消費者提供“情緒價值”,在服務與營銷上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的選擇——依靠高顏值服務員的“尬舞”和夸張的上菜方式,慫火鍋不斷在年輕群體中出圈;巴奴則不斷重復著“不過度服務”的原則,試圖對外講述一個不同于海底撈的品牌故事。
火鍋品牌想迅速實現跑馬圈地,供應鏈能力也是關鍵。
脫胎于海底撈的蜀海供應鏈,是支撐海底撈在海內外狂開上千家門店的關鍵,其在去年獲得共計8億元B輪融資。現如今,蜀海供應鏈已成為一家第三方食材供應鏈全托管服務商,服務的對象不乏太二酸菜魚等知名品牌。
九毛九也在加碼供應鏈,其近期表示,集團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在全國建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建立供應鏈中心,加大科技研發和投入,建立更高效的供應鏈系統。集團當下將發展重心放在中后端,比如在廣州南沙建設支撐未來20年生產加工的供應鏈等。
呷哺呷哺則已經布局調味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并成立錫盟牛羊肉加工基地。呷哺呷哺創始人、董事長賀光啟在去年9月透露,未來3年,呷哺集團計劃分階段投入1億元進行產業鏈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包括采購品控、倉儲配送、營運管理、數字營銷等領域。
汪洪棟認為,供應鏈的提升將成為火鍋品牌在新一輪內卷中的重點。“蜀海供給能力強,海底撈的供應鏈也就強,火鍋品牌既能壓低產品成本,還能提高對食品安全的掌控力。另外對于加盟火鍋品牌來說,其一大部分利潤來自于上游原料的銷售,加強供應鏈,也可能提高盈利能力。”汪洪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