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活一座城 青島加快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和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青島新聞網9月21日訊(記者 張力偉)21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第二場“走在前開新局·喜迎二十大”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重點介紹青島市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和“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有關情況 。
實體經濟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根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圍繞實現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總目標,重點在打造“六個城市”上集中發力、全面推進,加快現代產業先行城市和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
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
重點聚焦“現代產業體系”和“先行”兩個維度,來謀劃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
關于現代產業體系,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要求,圍繞全市實體經濟24條重點產業鏈發展,提出大力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位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持續提高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增強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優化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
關于先行,突出“引領型”發展導向,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走在前列。著力通過打造產業培育高地,在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上走在前列;打造數字賦能典范,在融合發展數字轉型上走在前列;打造協同發展標桿,在產業生態培育營造上走在前列;打造綠色低碳先鋒,在清潔安全節能高效上走在前列,推動制造業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數字經濟蓄勢崛起,率先創建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初步建成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國家級服務經濟中心,在全省勇當龍頭、在全國爭先進位、在全球彰顯特色。
關于重點指標,初步提出12項指標建議。其中,地區生產總值、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城市排名、制造業增加值占比、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四新”經濟增加值占比等5項指標,著重反映在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上走在前列情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比、工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率等2項指標,著重反映在融合發展數字轉型上走在前列情況。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金融業增加值占比、全市人才總量等4項指標,著重反映在產業生態培育營造上走在前列情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幅指標,著重反映在清潔安全節能高效上走在前列情況。
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重點聚焦“國際化”和“創新型”兩個維度,勾畫和詮釋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架構和內涵,深度對接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關于總體目標,圍繞“在全省勇當龍頭、在全國爭先進位、在全球彰顯特色”,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學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造創新城、國家重要的未來產業城和全國知名的灣區科創走廊。到2026年,實現戰略科技力量更加強化,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更加強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國際科技合作更為廣泛,人才創新活力有效釋放,創新創業生態持續優化。青島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和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國城市排名中保持全省第1、全國前10位次,努力爭先進位。
關于建設海洋科學城,重點推動國內外海洋科技創新資源加快匯聚,海洋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培育形成一批海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關于建設智造創新城,重點突破產業領域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爭取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達到2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萬家。
關于建設未來產業城,重點讓未來產業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量,場景開放與示范應用取得明顯成效,爭取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0%以上,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2%以上,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0件以上。
關于建設灣區科創走廊,重點促進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向鰲山灣、膠州灣、靈山灣等灣區集聚,爭取全市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規模超過2600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550億元、人才總量超過300萬人,加快高新區(一區多園)提質擴容,推動青島高新區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十位。
打造“六個城市”,是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的新使命、新內涵、新路徑。下一步,我們將緊緊錨定“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一總目標,圍繞“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更加注重強化大城市功能,突出“引領型”發展導向,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走在前列,加快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突出“創新型”發展導向,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轉化功能,加快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