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破1300億!“拐點”來了 青島“錢袋子”重回快增通道!
辛苦一年,收成幾何,需要好好盤點盤點。
2022的第一個凌晨,青島市財政局發布重磅數據:2021年,青島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368億元,增長9.1%。
這是青島年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300億元。
一邊是疫情的不利影響,一邊是國內外復雜局勢的挑戰,青島的“錢袋子”在逆境中跨上新臺階,實屬不易。
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座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結果。從根本上說,青島財政收入逆勢走出的昂揚曲線,正是城市奮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調整產業結構的回報。
曾經,由于錯過了幾波產業轉型升級的風口,青島面臨著產業層次不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降低等“成長的煩惱”。近幾年,痛定思痛,青島毅然決然走上了“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之路,著力重塑產業競爭力。
其間難免要承受去產能、經濟增速下滑的陣痛,與之相伴的還有財政收入增長放緩。所幸,青島頂住壓力,堅持大規模減稅降費,以此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達到“放水養魚”的目的。
今天看,一切都是值得的。
近四年來,新舊動能轉換從初見成效向突破邁進,深刻影響著青島經濟結構。反映在財政數據上,就是收入數量起來了,質量也明顯提升。據統計,2021年青島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占比74.3%,較上年提升2.6個百分點,呈現財政與經濟良性互動、穩中向好的態勢。
與此同時,青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導向和杠桿作用,斥“重金”壯大財力、改善民生、幫扶企業、改革增效,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有力保障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01、這是一個重要“拐點”
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需要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
在每個城市的財政總收入中,最重要的就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它可以理解為在上繳給國家或省里后,地方實際自留的、可以動用的財力,經常被稱為地方財政收入。換言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衡量城市“錢袋子”豐盈與否的關鍵指標,其體量和增速常被視作觀察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窗口。
過去10年間,青島“錢袋子”的增速呈先高后低的走勢。
2012年至2016年,青島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以每年百億的“步幅”實現了進階式跨越:2012年670.18億元;2013年788.93億元;2014年895.24億元;2015年更是一舉突破千億元大關,實現了1006.32億元;2016年完成1100億元,增長10.3%。
此后兩年,增速開始放緩。不過青島仍用兩年時間邁上了另一個百億大關。
2017年,青島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157.1億元,增長7.1%;2018年,完成1231.9億元,增長6.5%。2019年和2020年增速放緩至0.8%、1%。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關系到城市經濟發展能否開好頭、起好步。年初,青島針對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定下了全年6%的增長目標。但受疫情和外部環境影響,財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此番交出這樣的亮眼數據,無論是量的突破,還是質的提升,都令人欣喜。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包括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其中,稅收收入是主體,來源廣泛,包括但不僅限于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等;非稅收入,包括教育費附加等專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等。
通常,地方財政收入內稅收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城市財政收入質量的重要指標。稅收收入占比越高,一定程度上代表地方經濟和企業的活力越強;非稅收入過高,會增加企業和民眾的負擔。
2021年,青島稅收收入完成1017億元,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為74.3%,較上年提升2.6個百分點,財政收入質量明顯提升。
此番表現,可以看成是青島財政收入的一個“拐點”,一個較快增長通道已經形成。
02、經濟持續向好的“映射”
財政收入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2020年,在GDP排位賽中,青島頂住壓力奮力奔跑,反超無錫實現進位爭先的同時,進一步縮小與寧波的差距、拉大對鄭州的優勢。
2021年,青島再接再厲,生產總值首次在前三季度突破萬億,達到10310.36億元,全國第13位、山東龍頭、北方第三城的地位愈發牢固,呈現出“爭先進位”的良好態勢。這是青島財政收入實現高速增長的大前提。
地區財政收入規模多少,除了跟GDP規模有關,還跟地方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正相關。比如,有些投資能拉動GDP,但只有當這些投資產生效益,企業有盈利,才能形成財政收入。因此,城市對于產業方向、產業層級的選擇決定了當下乃至未來數年的財政收入水平。
過去數年,青島因為沒有及時抓住消費市場和整體產業轉移的機遇,也沒有跟上幾波信息化產業發展的浪潮,產業更新蝶變放緩,導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逐漸老化,競爭力趨弱。
2018年,青島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邁上了“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之旅。打破路徑依賴,轉變發展方式,青島主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優化產業結構、改善需求結構,甩掉大量低端產能,加大高端制造業、“四新”經濟的投資力度,努力讓優質資源向高端產業和項目集中。
經過近4年的努力,成效初顯。青島市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青島新經濟增加值3286.7億元,同比增長17.8%,占GDP比重31.9%;“十強”產業增加值6061.0億元,同比增長17.3%,占GDP比重58.8%;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606.5億元,同比增長15.1%,占全市GDP比重5.9%;高技術產業增加值353.9億元,同比增長20.8%,占GDP比重3.4%。
這些數據表明,青島的產業結構正在全面優化,新動能快速蓄積,為財政收入持續穩增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城市必然要承受經濟增速下滑的陣痛。但青島保持定力,堅持大規模減稅,用政府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
在前兩年新增減稅降費620億元基礎上,2021年1-11月,青島再新增減稅降費108.3億元。預計全年新增減稅降費120億元以上。其中:鼓勵科技創新,落實研發費加計扣除優惠減免企業所得稅34.5億元;支持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發展,落實個體工商戶復工復業減免增值稅12.7億元,落實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政策減免9.8億元,為26.1萬戶參保單位減免工傷保險、失業保險9.6億元……
效果持續顯現。2021年前10個月,青島市場主體數量增長15%,達到193萬戶,創業密度躍居副省級城市第三位。
03、建好“蓄水池”,發揮好引導作用
更多的增收因素正在加快蓄積。
持續全年的“大抓項目、抓大項目”,使得大批項目加快落地。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青島開工在建項目數量達到6169個,同比增加486個,完成投資增長10.9%,兩年平均增速6.3%,均高于全國、全省。
奇瑞青島基地、京東方等重大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歌爾、美錦氫能、海灣化學聚苯乙烯等項目加快建設,富士康封測項目投產,北汽制造廠生產基地項目試生產,一汽解放新能源輕卡項目年底投產……
前三季度,青島“四新”經濟項目總數已超過3600個,投資同比增長14.2%;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制造業技改投資分別增長14.4%、19.4%和30%。
抓大項目就是抓產業,謀產業就是謀未來。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經濟質量。這些項目蓄積著推動青島產業的未來,也將扛起財政收入增長的重任。
一般來說,從國家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財政收入越豐盈。同時,財政收入越高,政府調動資源、配置資源的能力就越強,對城市經濟和建設運行、改善老百姓生活等更有利。
因而,除了財政收入規模和質量的提升空間,我們還應對青島財政收入的效用和價值給予更高的期待,讓財政資金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和保障,最終實現良性循環。
城市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尤其一些戰略性項目、公益性大項目,主要依靠財政資金。青島的城市發展要想取得更大進步,就要用好債券、基金等金融工具,多維度壯大財政資金池,提高使用效率,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2021年,青島爭取債券額度逆勢增長6.5%,達到510億元,重點支持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等國家重大戰略及民生領域220個項目建設,拉動項目投資4000億元以上,有效發揮了“項目落地年”中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
同時,政府引導基金以156億元的認繳出資,撬動社會資本設立基金116支,管理基金規模1248億元,財政資金放大8倍以上,直接投資項目780個,其中引進項目150個,成為青島市雙招雙引、項目落地的有力引擎。
手里有糧,心里不慌。邁入2022,開好局、起好步,在2021多收了“三五斗”的青島,有了更多筑夢未來的確定性。擼起袖子加油干,青島的“錢袋子”還會越來越鼓。
作者 |長亭 策劃 |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