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平臺同時揭牌,500億項目集中簽約!青島這個片區,“剛”!
總投資503億元、48個優質項目集中簽約落地;中國大宗商品航運物流與采購基地、國際海員中心、國際船供中心等六大平臺同步揭牌;與國內外多個園區成功“牽手”,共謀未來……
這是6月17日上午,青島自貿片區開放合作項目落地大會取得的豐碩成果。
作為國家賦予青島的對外開放新高地,青島自貿片區承擔著制度創新、高水平對外開放等國之重任。向著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的目標,青島自貿片區正全力打造青島對外開放的示范區、改革創新的排頭兵。
批復近兩年來,青島自貿片區新引進世界500強投資項目18個,累計達到113個;106項試點任務深入推進,92項創新案例在全省全國推廣;累計新增市場主體超過4萬家。
國家戰略需要一個個實打實的項目來承接,政策紅利需要廣大市場主體來分享,轉化。
此次簽約的48個代表性項目,含金量高,引領性強,必將為青島自貿片區,乃至青島相關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01
“自貿戰隊”高手如云,何以脫穎而出
作為對外開放重要布局,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為擴大開放、深化合作、謀求共贏的戰略高地。某種程度上,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釋放市場機制活力、倒逼政府主動創新管理、支撐省市借力開放升級的關鍵力量,是區域發展的騰飛引擎。
作為我國首個自貿區,上海自貿區成立后飛速發展,各項數據十分亮眼:以五十分之一的面積創造了上海市四分之一的GDP、40%的外貿進出口總額;負面清單、單一窗口、自貿賬戶,證照分離,一系列新詞在上海自貿區誕生,這里成為制度創新的策源地。自貿區價值可見一斑。
各省市也看中了這一絕佳平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積極承接自貿區落地。自貿試驗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截至目前,數量已經達到了21個。
從北向南看,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整個沿海地區實現全覆蓋;
從東向西看,青島中亞班列所經過的河南、陜西擁有了自貿區,中蒙班列沿線的河北、天津擁有了自貿區,中韓快線所經過的江蘇、河南、湖北、廣東、廣西也都有了自貿區。
自貿區之間既互相借鑒、相互促進,也難免存在競爭。如何從群雄并起的格局中脫穎而出,是每個自貿區都在思索的問題。
每個自貿區必須最大限度發揮地方產業優勢,突出本地特色才能形成比較優勢,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
如河南自貿區重點主打交通和物流;湖北突出產業轉移、產業升級特色,特別突出科技金融;四川凸顯“科技自貿區”,側重點在科技創新國際化和沿江開放開發;陜西凸顯“一帶一路”上的中亞及東歐經濟合作及人文交流;浙江凸顯港航產業特色;海南突出旅游、會展、大宗商品交易等。
與其他自貿試驗區相比,山東自貿試驗區提出了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海洋特色產業和探索中日韓三國地方經濟合作等方面的特色定位。
青島自貿片區占山東自貿試驗區實施范圍的43.3%,承擔山東自貿區112項試點任務中的106項,責任重大,任務艱巨。
“打造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青島自貿片區的定位異常清晰。沿著這一定位,青島自貿片區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批復近兩年來,青島自貿片區新引進世界500強投資項目18個,累計達到113個;世界500強歐力士中國總部落戶,搭建中日產業超級連接者平臺;全國首個中日韓消費專區開工建設;全國首批中日(青島)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落戶;圍繞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產業,打造高端制造業產業鏈,為青島片區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02
把好牌打好
加快發展海洋特色產業是青島自貿片區的重要定位,是片區的重要競爭優勢,也是作為海洋城市的青島“題中之義”。
6月17日的大會上,48個簽約項目中,“海洋”元素十足,海洋及相關產業項目達35個,計劃總投資380.7億元,涉海投資占比超過7成,片區“海洋家底”進一步充實。
此次簽約的涉海項目含金量十足。例如,前灣港集裝箱智能空軌集疏運系統項目是全球范圍內首次將空軌技術與碼頭集裝箱業務相融合,建成后可實現港口的智能、高效、無縫連接,實現港口集裝箱集疏運從平臺交通到立體交通的質的升級。
青島自貿片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紀曉龍表示,此次大會海洋及相關產業項目的簽訂,進一步明確了雙方未來合作的方向,這對于片區擴大開放合作和現代海洋總體實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此次大會,還吸引包括國家電網、中國平安保險、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中遠海運等8家世界500強企業和山東東明石化集團等4家中國500強企業投資,簽約500強項目共計14個。
外資項目也是一大亮點。此次簽約涉及10個外資項目,預計年內可實現到賬外資1.03億美元,年內創造外貿進出口可達408億元。
青島自貿片區東面日韓、背靠沿黃流域的廣大腹地,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的戰略節點,雙向橋頭堡作用突出,是國家賦予青島最高等級的開放平臺,在航運物流、國際貿易、現代金融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先發優勢。特別是青島口岸優勢決定了青島在國家大宗商品貿易中的重要地位,是全國重要的大宗商品的交易和集散地。
2020年青島自貿片區進口原油占到全國18.2%,紙漿占全國18%,進口天然及合成塑膠包括乳膠占到全國55%,進口棉花占到全國的三分之二以上,青島口岸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橡膠交易口岸和全國最大的棉花進口口岸。
作為山東省乃至中國重要的大宗商品進口集散基地,青島自貿片區再次發力,將這一口岸優勢再度放大。此次大會上,聯合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依托聯合會優勢資源,共同建設中國大宗商品航運物流與采購基地。
此外,國際海員中心、國際船供中心、關港通口岸綜合服務平臺、數字商協會平臺和青島自貿會客廳六大平臺當天集中揭牌,把青島自貿片區基因里的“開放、平臺”思維充分彰顯。
正如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致辭中所說,本次大會集中揭牌六大平臺將為青島加快打造大宗商品生態圈、進一步擴大全國市場的占有率,注入發展的強勁動力,用好自貿政策釋放政策活力,青島片區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03
奮力進階“第四代自貿區”
高水平、高標準的規劃是青島自貿片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對青島自貿片區規劃付諸大量心血,他站在全球的高度,縱觀世界自貿區發展的歷史,為青島自貿片區謀劃了高階發展的布局。
作為青島自貿片區規劃的重要操盤手,此次大會,吳志強院士也分享了他對于青島自貿片區現狀及未來的見解,讓人對青島自貿區背后的故事有了更多了解,對未來有了更多期待。
吳志強對第四代自貿區的藍圖勾勒,引來關注。他認為,新一代的自貿區應有自身的標準:
知識經濟、網絡經濟條件下如何形成內部和外部兩大循環的樞紐節點,這是第一個標準;
這個地方不僅僅有貿易、生產、服務,還要有大量一手創新的集聚;
大量集聚青年創新創業的可能,所以這個地方一定是會成為整個青島、未來整個中國青年集聚的地方。
吳志強表示,青島自貿區在積極打造第四代自貿區,進階自貿區的新階段,重要的抓手就是以7個“流”帶定型。什么“流”?資金流、物流、人流、信息流、財富流、創意的流動、感情的流動。
在吳志強院士為青島勾勒的第四代自貿區藍圖里,以“流”定型,以所有的流動的需求來策劃設計,以第四代的自貿區,也就是知識經濟下、網絡經濟下青年創新創業的條件下構思整體的布局。
未來的青島自貿片區將是全球技術資源配置共享平臺,這是世界上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自貿區從來沒有的。
在這里,有全世界最好的專利,全部在這里大量共享,這里還將布置大量數據中心,包括全球物流資金流,還會有大量綠色、生態、節能、新能源驅動,還將有大量的科創人員、青年會集聚……
瑰麗的未來正一步步走來,青島自貿片區的明天值得期待。
作者|李德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