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在青島地標景區賞畫中風景!這兩個畫展迎來客流小高峰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12日訊 端午小長假首日,在青島西部老城區的網紅墻和東部石老人風景區兩處地標景區的節日火熱氣氛中,位于景區內的青島市美術館和青島朗藝美術館也分別開啟了一個客流小高峰。同一天,來自山東藝術學院不同代際的藝術家張洪忠和譚智群兩位教授以“繪事·繪心”為主題,在市美術館聯袂開展情、景交融的寫實油畫風景;來自中國臺灣的祝漢毅則在朗藝美術館開啟了他的實驗性風景意境——“流動的遠方”。
這個端午假期,在青島,無論在西部老城區還是東部海岸,人們沉浸于地標景區的風景的同時,亦可于藝術場館領略高品質的畫中風景,與藝術家共同徜徉于他們的心之風景,亦是一件樂事。
兩位山東藝術家的心之風景 讓市美術館“爆棚”
下午3點,展覽尚未正式開啟,青島市美術館的羅馬廳各個樓層已經熱鬧非常,市民與游客,專程從濟南、北京以及各地趕來的藝術家們在這里聚首。《繪事?會心——張洪忠、譚智群油畫風景雙個展》的開展,再度制造了青島的一大油畫展覽盛事,而類似的盛事近期在青島頻出。現場觀展的藝術家們就紛紛提到了不久前在西海岸新區開展的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委員的群展,還有四川美院院長龐茂昆、山東美院剛剛履新的院長徐青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曉林的三人聯展……這些高水準的藝術展覽的引入豐富了青島的藝術展覽內容和生態,而藝術家也把在生活中發現的最美好的風景,傳達給了市民和游客。
張洪忠教授的風景呈現蒼涼遙遠的意境,筆調細膩深沉;譚智群教授的風景則是親切而熟悉的,有溫暖的色調。二人風格迥異,卻有相通之處,那就是“都遵循了這樣一種敘事方式:感情純真,語言樸素,鄉土情懷,詩意表達”,在原山東藝術學院院長、藝術家王力克看來,這正是山東油畫以“有溫度”的詩意表達定位的審美品格,作為山東藝術學院的教授,兩位藝術家的風景油畫也呈現出了山藝油畫教學和研究的基本風貌,以及學院風景畫寫生和創作的優良傳統。“藝術的表現不管你感覺熟悉還是陌生,它都會有一種直擊心底的感觸和莫名的溫暖,從而變為你會心的安祥。”王力克說。
青島市美協主席王紹波評價兩位藝術家,在寫實油畫這一熟悉的藝術語言中創造出了新的高度和新意,讓他深深感受到了久違的風景所帶來的親切感和油畫藝術的崇高感。在他看來,兩位教授在風格上的反差也體現了他們個性獨具的氣質,以及各自對于寫實油畫創作的個性思考和方向。而每一位現場觀看者都會被他們創作的熱情和深厚精湛的功力打動。
他用“初夏的晴空”來形容這次展覽,希望今后能夠引入更多高品質的展事,為青島的藝術家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提升青島這座城市的審美素養和文化藝術品質。
下午展覽開幕儀式結束后,大學路魚山路路口處已經排起了等待入場的隊列,在完成拍照打卡地的游覽之后,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想要進入網紅墻內,一窺這座城市隱在深閨、不為人知的另一種人文風景。
看得到石老人 也看到一位思鄉老者心中的山海瑰麗
《祝漢毅:流動的遠方》今天在位于魯商凱悅酒店一層的朗藝美術館開展,這里面朝大海,可遠眺石老人的海中倩影,亦可近觀來自中國臺灣畫家祝漢毅先生的30余幅油畫創作。盡管藝術家本人因為疫情防控原因,未能抵達現場,但透過他色彩瑰麗、富有流動感的奇幻山川、海洋和草木的抽象描摹,依稀可見一位思鄉老者的心中風景。
祝漢毅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臺灣生人,祖籍青島。他曾從事凹版雕刻設計及研究工作近40年,其微雕技藝在業界頗有建樹和口碑。繪畫創作則是他退休后才開啟的新的藝術歷程,卻一發不可收,曾經游歷的山川壯闊,化作心之思念、體悟,被他用實驗性的繪畫樣式和方法描繪下來。他運用了丙烯顏料和水相融相離的特性,借助特制工具和手的敏感把控,形成色彩的自然流淌和肌理疊加。
他畫中的自然山泉、雪川飛瀑、草木花卉亦真亦幻,又似水墨的潑彩意境,形成一派浮翠流丹的萬千氣象,讓觀者在“似與不似”的觀感中去感受和共情。
展覽現場,他特地委托一位朋友,將自己的一幅作品贈予朗藝美術館,并特別提及了他對這座祖輩血脈曾經扎根的城市的眷念。(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文/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