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激情建功青島】扎根西海岸27載 她是新區行政審批改革的探路者領航員
【青島新聞網獨家】
撰文|宋波鴻 攝影|陳志偉 視頻|劉碩
1993年從西北政法大學畢業來到山東,投身青島、扎根西海岸,一干就是27年。
“以敬民之心,行便民之道”,秉持這個信念,兢兢業業、一步一個腳印,直至成為西海岸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探路者、領航員,她就是青島西海岸新區行政審批服務局局長胡英。
“作為行政審批服務領域的開拓者,從無到有、從有到優,這其中既有開創新天地的艱辛,更多的是收獲了企業群眾的滿意笑臉。”胡英感慨道。
27年來,胡英當過法院書記員,當過市長公開電話接線員,干過政府法制辦副主任,每個崗位都恪盡職守,一步一個腳印,直至成為西海岸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探路者、領航員。在她的帶領下:2005年創建市鎮村三級便民服務網絡,在全省乃至全國領先;2007年牽頭組建全省首家公共資源交易中心;2015年采用PPP模式在全省率先實施公共資源交易全流程電子化;2017年在全省率先創新實施“一窗受理、受審分離”政務服務模式;2019年以來,在全國首創“一證(照)通”改革、全國首推“審批-監管-執法”一體化平臺,一系列改革舉措走在全國前列。
胡英不忘初心、克己奉公、砥礪奮進,連續14年考核優秀,數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并當選青島市第十一屆、十二屆黨代表,西海岸新區勞動模范。
敢為人先 擦亮行政審批品牌
2001年,胡英在原膠南市政府辦工作,參與了膠南市“一站式”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見證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歷程。2004年,胡英和行政審批的“緣分”更近了一步,這一年的9月份,她擔任了膠南市行政許可與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主任。
“一把手”工作難干,對女同志來說更是如此。可認識胡英的人都說她有膽識、有魄力,干起事兒來有股子“巾幗不讓須眉”的豪氣。擔任中心主任的第一天開始,胡英大部分工作時間都泡在大廳,與窗口工作人員交流,研究事項辦理流程;和辦事企業群眾“拉呱”,傾聽他們的建議訴求;召開業務會議,查擺問題進行“頭腦風暴”;查閱各類書籍,搜索學習外地先進創新做法,明確改革思路。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中心拿出了行政審批改革“新三板斧”:即并聯審批、全程代辦以及“三級聯動”便民行政許可服務運行機制。新的改革措施實施后,政府效能提速50%,客商滿意度達90%以上,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當時作為先進典型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
2017年,胡英聚焦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聚焦企業生產經營和群眾創業辦事“痛點”,在全省率先創新實施“一窗受理、受辦分離、全程代辦、全網通辦”政務服務新模式。推行該工作模式后,新區市民辦事無需奔波勞碌,真正實現了“只進一個門、辦好所有事”。這種模式在新區運行8個月后,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文件在全省推行“一窗受理”模式。
2018年12月,胡英再擔重任,帶領團隊優化行政審批、公共資源交易以及相關部門集中劃轉的168項審批事項,掛牌成立西海岸新區行政審批服務局,新區政務服務邁入了嶄新的一頁。圍繞將新區打造成為全國行政審批服務“標桿”的目標定位,她以問題為導向,緊盯企業群眾的辦事“堵點”“難點”“痛點”,親自掛帥撲下身子搞創新,帶領團隊奮勇拼搏。
優化政務服務、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深化行政審批改革是其中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要在思想上“破冰”,不讓墨守成規禁錮思維、束縛手腳、制約發展。
在大廳了解業務過程中,她發現群眾開飯店時需要辦理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至少提交兩次材料,很不方便,經過不斷地探討研究,新區在全國首創“一證(照)通”改革:先后發布59類“一證(照)通”行業清單,將“一業多證”模式升級為一個行業全鏈條許可、多項審批事項整合的“一證(照)通”新模式。實現辦理一件事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口核準、一口出證,從根本上破解企業“準入不準營”難題。同時探索將申辦人所有前置、后置審批鏈條要件全部納入受理、審批、監管、執法“一體化”平臺,通過一口受理、網絡推送的方式,納入一體化辦理,實現“一件事、一個窗、跑一次”。
“我們就是要視群眾為家人、親人,讓群眾辦事如沐春風,‘不為辦不了找理由,多為辦得滿意想辦法’”,胡英說的這句話表面上通俗簡單,實際上凝聚了政務人為企業群眾提供優質服務的態度、理念和方法。
隨時隨地研究業務,午夜還在微信中交流工作,她帶領團隊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和昂揚的工作激情,把全局上下緊緊擰成一股繩,以正能量推動改革工作向縱深邁進。“極簡審批”、“不見面審批”等一批改革舉措在新區紛紛落地,企業開辦全面邁入“秒批”時代。一點點、一次次、一項項改進與創新,企業更加便利,群眾更加舒心:率先實施全領域無差別“一窗”受理、創新投資攻堅戰集中審批、創立“小微知道”品牌,打造“新手模板”,實行告知承諾等一批走在全省、全國前列的改革經驗舉措。“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企業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全國各地同行慕名紛至沓來,她帶領的團隊把新區一流營商環境的靚麗名片擦得更亮。
勇立潮頭 打造陽光交易平臺
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工作繁雜瑣碎、牽涉面廣,與企業利益息息相關,作為領導能守好攤子就很不容易了,破積弊、搞改革更是難上加難。胡英同志始終把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放在首位,在所負責領域,嚴格貫徹落實中央決議決定和省委、市委、工委區委決策部署,不打折扣、令行禁止。她憑著“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的堅韌毅力,咬緊牙關往前沖。
2007年,在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成立之前,胡英同志就帶領黨組和業務科室一班人扎扎實實沉下去,深入一線搞調研,緊緊圍繞發展大局,傾情打造“公平公正、廉潔高效”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在胡英的主持下,新區第一時間成立了公共資源交易管理辦公室,實現了公共資源交易的“管辦分離”,在全省率先全面實行資格后審,開創了新區公共資源交易的新局面。
行政審批和公共資源交易工作是綜合性、協調性很強的工作,需要統籌組織全區各職能部門密切配合,特別是自然資源、住建、發改及國有企業等一些重要部門單位。工作中,她敢于“啃硬骨頭”,勇于向項目推進、工程建設等涉及的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發力,協調各部門開展工作,有效提升了工作效能。
2015年1月,新區電子交易平臺正式運行,并在全省首家通過國家權威檢測認證,成為全國唯一獲得“三星級”最高認證的區縣級城市。目前,新區勘察、設計、施工、監理、EPC項目均已實現全流程電子化,交易電子化率達97%以上。
2019年4月,為進一步降低投標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新區充分利用“互聯網+招標采購+金融服務”優勢,在全省首創投標保證金電子保函機制。當年,全區92%以上的投標企業采用電子投標保函,釋放社會資金20多億元。
2020年7月,通過“遠程異地評標系統”,青島西海岸新區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和四川省雅安市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順利完成了遠程異地評標,這也是青島市完成的首個跨省遠程異地評標項目,標志著青島跨區域專家資源共享,遠程異地評標常態化機制的正式建立。
“改革本身就是摸著石頭過河,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勇于擔當作為,拼搏實干,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拿出攻堅克難的毅力,我們要有與最優者‘對標’,與最強者‘比拼’,與最快者‘賽跑’的勇氣和魄力,形成新區經驗、新區標準。”胡英如是說。
在胡英的帶領下,西海岸新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擔當了省市乃至全國公共資源交易改革的試驗田,為深化改革積累經驗。以打造“公平公正、廉潔高效”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為目標,進一步完善交易制度,創新工作方法,優化交易環境,有效確保了公共資源交易工作的公平公正、陽光運行,新區公共資源交易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穩步前進。中心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榮獲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青島市五四紅旗團支部、全區機關特色創新獎、全區優秀工作成果獎等多項榮譽,相關改革創新經驗被中國政府采購報、山東電視臺、青島日報等媒體刊發報道。
身先士卒 言行詮釋黨員標桿
“我們行政審批服務局,作為政府窗口服務部門,站在為企業群眾服務的一線,必須有真摯的為民情懷,必須始終將老百姓想辦的事放在心上。”這是胡英和大家經常說的一句話。
工作生活中,胡英對群眾有著厚重、質樸的情感,她心中時刻裝著人民的利益,關心著群眾的疾苦。多年來,她始終舍小家顧大家,一心撲在事業上,克服孩子年幼的實際困難,早上班晚下班,經常陪同業務科室人員加班加點研究業務,給機關干部樹立了愛崗敬業的榜樣。
“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才能站在申辦人的位置實行刀刃內向,不斷改進、優化審批服務,真正讓人民滿意。面對申請人不能簡單地說‘不能辦’、‘辦不了’,而是要講‘怎么辦’、‘如何辦’,不能是‘不是我辦’,而是講‘誰來辦、去哪里辦’,通過積極主動、熱心周到的講解和指導,促使群眾辦事更方便、企業創業更順暢。”胡英如是說。
2020年春節前,胡英同志從媒體報道“武漢告急”的信息里嗅到了危機,她帶領團隊第一時間研究出臺了新區政務大廳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確定圍繞“數據多跑路,群眾少出門”,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堅決有效將遏制疫情在政務大廳等人員密集場所發生和擴散,全力維護新區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真正實現‘一次辦好’、‘讓人民滿意’是我們行政審批人永恒的奮斗目標。”胡英如是說。
她在工作中拼搏進取、只爭朝夕的精神,感染激發了全局人員干事創業、積極奮進的工作激情。大家主動推行“上門辦”“幫代辦”“跟蹤辦”“延時辦”“預約辦”等服務承諾制度,向企業群眾提供更加規范、高效、優質的政務服務。企業和群眾足不出戶、不受時空限制、不用上下奔波就可申請辦事,政務服務從傳統的8小時工作向7*24小時全天候服務演進。
在她的帶領下,西海岸新區政務服務大廳、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以統一規范的服務標準、快速高效的服務流程、溫暖如春的服務態度,當之無愧的成為新區政府機關的“門面擔當”,有效提升了政府機關的社會滿意度和公信力。
“‘群眾有所呼,政府有所應’,時刻關注企業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想辦法給企業群眾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便利舉措是我們始終努力的方向。”胡英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