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兩山"醫院建設者:多搶一秒工期多救一條生命!
青島新聞網3月9日訊(記者 韓彤彤 張力偉)疫情防控期,火了一個詞——云監工。意指網友們守著屏幕觀看火神山醫院與雷神山醫院的建設進度。于家罡的父母也是“云監工”的一員,作為“兩山”醫院的建設者之一,于家罡就在現場。父母常問:“你們的施工區在哪兒?網上能看到你嗎?”面對父母的詢問,于家罡卻少有時間回答。他心里只裝著一件事:快一點,再快一點。早一天完工,就能早一天救命。
快!快!快!
1月23日,武漢決定參照北京小湯山醫院模式,由中建三局牽頭,建一所專門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也正是這天,于家罡到達武漢。
作為中建三局總承包公司山東分公司總經理助理,于家罡正月初七正式投入到項目中,先后負責過火神山病區2號樓以及雷神山護士站區域施工工作。從提交請戰書,到通過篩選被派遣到武漢,他心里清楚,這場戰斗并不容易。“我們很多同事都主動要求到武漢去,在大家看來,最終能被選上,是一種榮幸。”于家罡說道。
封城后,武漢似乎進入停擺狀態,但在建筑工地上,時間卻恨不得以分秒計算。“十天交付火神山醫院。”這道命令壓在每個人肩上,被記進每個人心里。因為他們知道,這不僅是命令,這更是人命。
“我們團隊大概有五六百人,大家像上了發條似的,不知道休息,一個勁兒干。”進到項目后,于家罡每天只休息兩三個小時,工人們更是如此,“很多人我們都是第一次見面,有位新疆大哥本來是要回家過年的,一聽要建醫院立馬來了,下飛機后連續工作24個小時。”
沒有人會喊累,也沒有人張羅著休息,大家反倒是會被強制性休息。“感覺不到累,有股精神動力在支撐著我們。”于家罡說道。
一場疫情讓武漢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焦點。用于家罡的話說,此時,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看著他們,他們不僅要干得快,還要干得好。
10天建成火神山,14天建成雷神山。“兩山”醫院的建設被稱贊為“中國速度”。而“中國速度”的背后,是一個又一個人甘愿化身為一個又一個齒輪,不顧晝夜,一往無前。在這驚心動魄的十多天里,他們心里只裝著一件事兒:快一點,再快一點。早一天完工,就能早一天救命。
平均每5個小時走兩萬多步
由于調度人員、協調工作需要不停地講話,到項目的第二天,于家罡的嗓子就啞了。十天交付一所傳染病醫院到底難不難?在于家罡看來,最大的難度卻不止時間緊張。恰逢春節,大部分工人返鄉,施工人手缺口大,他們只能一人頂倆人用。碰到不熟悉操作的工人,于家罡更是手把手現場教學。此外,緊急召集人手時,很多工人匆忙趕來,來時兩手空空,什么也沒帶。因此,在協調工程進度的同時,于家罡還擔任起工人的“生活管家”,幫他們訂飯,安排住宿,配備生活用品。
在火神山醫院,于家罡負責病區2號樓的建設工作。“2號樓兩層共計48間病房,94張病床、52個衛生間。為節省時間,我們所有工作都以地毯式平鋪推進。”工人們施工時,他便背上工具包,一個一個病房轉,一張一張病床看,只要發現有瑕疵的地方,立馬自個兒動手處理。
“這一天轉下來,感覺腿都不是自己的了。”有一天,于家罡從凌晨12點轉到早上5點,下工時,他無意間看到了手機步數,屏幕上顯示已走兩萬多步。
“這份經歷,永生難忘。”
醫院如期交付那天,于家罡長長地松了一口氣,身邊的工友們也是一副如釋重負的樣子。不同于往常工程交付時的歡呼雀躍,因為他們知道,真正的戰斗即將要在這里打響了。
在項目上的日子,于家罡和父母通過一次電話,開過兩次視頻。“一般都是盡量抽空報個平安,但忙起來也顧不上跟家里聯系。”
“云監工”火了后,數萬網友涌進直播平臺觀看“兩山”醫院建設進度。于家罡的父母同樣一天到晚盯著屏幕,有時他們會問:“你們的施工區在哪兒?網上能看到你嗎?”但他往往沒有時間仔細解答。工程結束后,他計劃休次年假:“今年春節沒能好好陪陪他們,等疫情過去,帶爸媽去旅旅游吧。”
2月19日,于家罡回到青島。3月3日,結束14天隔離期。至此,他離那段建設“兩山”醫院的時光好似越來越遠。可一個人獨處時,那些片段又會一點一滴浮現在他的腦海里:“不會忘記的,這段經歷我永遠都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