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第59例患者“隔離期兩次核酸檢測陰性”,什么情況?
2020年2月19日0—12時,我市無新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新增治愈出院1例。
截至2月19日12時,我市累計確診5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男性26人、女性33人),其中治愈出院29例,死亡1例,現有確診病例29例(其中重癥2例,危重癥1例),均在定點醫院接受隔離治療。累計已排除疑似病例276例,現有疑似病例16例,正在隔離檢測治療。累計已解除醫學觀察548人,仍納入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175人,未發現異常。
按病例確診醫院所在區市分布情況:市南區7例(已治愈出院1例,死亡1例)、市北區12例(已治愈出院6例)、李滄區6例(已治愈出院2例)、嶗山區4例(已治愈出院2例)、城陽區2例(均已治愈出院)、黃島區13例(已治愈出院9例)、即墨區8例(已治愈出院3例)、膠州市1例(已治愈出院)、平度市3例(已治愈出院2例)、萊西市3例(已治愈出院1例)。
市北區衛健委公布患者信息:
38歲男性,現住市北區浮山新區街道明翠雅庭小區。與青島市第32例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史,系第32例病例住院期間為其治療的醫務人員。2月7日被列為密切接觸者,并實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間分別于2月10日、2月12日兩次進行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2月14日第三次核酸檢測結果為可疑陽性,立即轉運至市北區某定點醫療機構發熱門診進一步診斷,2月18日核酸檢測結果轉為陽性,經專家組評估確診。該病例無密切接觸者。
已按照規范要求對該確診患者落實了嚴格防控措施。
兩次核酸檢測都為陰性,
那核酸檢測還靠譜嗎?
2月18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浙江診療經驗(精簡版),它分11個部分,包括檢驗檢測及防護、肺部影像學檢查、核酸檢測、呼吸支持等。當天下午,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和專家組對此進行了解讀。
假陰性被這樣“揪”出
診療經驗中提及,核酸陽性是新冠肺炎確診的金標準。但核酸檢測存在假陰性現象,因此對于肺部CT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的,即使核酸檢測陰性,仍須隔離患者并連續進行標本聯合送檢。
“核酸檢測加肺部影像學是我們目前零漏診的一個殺手锏。”梁廷波說,以核酸檢測為標準,但又不以它為唯一依據,這是浙大一院在新冠肺炎診治一開始,就采用的方法。
曾有一位女患者,5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但她有明確的武漢流行病學史,我們又覺得她不是普通的炎癥,和常規肺炎不一樣,和新冠肺炎很像,所以決定不能放過。”盛吉芳說。最終這位女患者被確診,治愈后出院。
讓梁廷波印象深刻的還有另外一位患者:她在浙大一院慶春院區發熱門診就診時,兩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看了她肺部的片子,我們不放心,就把她列為疑似病例,收治到之江院區,經過深部采樣后,發現是陽性,而且還是位重癥病人。”
對于假陰性,盛吉芳也做了解釋,這在一定程度上和檢測采樣有關,“痰標本的陽性率最高,鼻拭子次之,咽拭子最低。我們會根據流行病學史、影像學等,反過來采樣。”
迄今為止,已有三四位這樣的病人,被浙大一院“揪”出。
“對這樣的病人,我們會隔離治療,進一步明確,這樣可以保護更多的人。一旦漏診,危害會很大。”梁廷波書記說,“所以,我們每位專家的神經每天都是緊繃的。”
有專家表示,目前類似的病例只是個例,普通民眾無需恐慌,在疫情期間,個人防護不可松懈。此外,對出院病人如何判斷和管理,應引起更多重視。
是什么造成了假陰性?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2月5日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并不是所有的病患都能檢測出核酸陽性,對于真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人,也不過只有30%至50%的陽性率。通過采集疑似病例咽拭子的辦法,還是有很多假陰性。”換句話說,可能有一大半真正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核酸檢測會是陰性。
假陰性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不僅會耽誤感染病人的及時治療,同時也會讓一些癥狀較輕的病人因自以為未受感染,在社會上流動,并增加其他人的傳染幾率。另一方面,病人出院時如果核酸檢測呈假陰性,則也會讓他們誤認為自己已經治愈,而放松了“二次感染”的警惕。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假陰性呢?
多位專家解釋,試劑盒檢測結果不僅與試劑盒質量有關,還與新冠病毒自身的特點、采樣部位、采樣量、運輸和儲存環節,以及實驗室檢測條件和人員操作有關,由多種原因構成,非常復雜。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一位專門從事核酸檢測的國家某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表示,由于新冠病毒的特殊性,不同的采樣部位對檢出率有很大影響。
除了采樣,從樣本運輸到實驗室檢測的諸多環節中,每一個環節出錯都可能造成檢驗結果的不準確。
視頻:記者揭秘核酸檢測實驗室
做好防護,
萬事不慌!
(來源|青島市衛健委、央視新聞、齊魯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