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幾則關于醫保的“內部消息”在網上廣泛傳播:“醫保門診統籌截止到12月底就不報銷了”“藥店已停止統籌額度支付”“2024年職工醫保費將不再劃入個人賬戶”“個人將不再有自己的醫保賬戶”,等等等等。
這些“內部消息”,引發不少家庭和患者恐慌。有人趕往醫院搶門診號,哪個科有號就掛哪個科;有人趕往藥店排隊搶購,什么藥先買了再說;有人連夜排隊報銷,生怕錯過了“最后一班車”……
多地醫保部門出面,對這些所謂“內部消息”進行了辟謠澄清。但謠言余波未平,仍有部分家庭和患者因此而焦慮。
醫療保障事關億萬百姓的健康安全,醫保信息容不得半點摻假造謠。利用醫保造謠,不管是賺錢,還是漲粉,都是挑戰公序良俗、踐踏社會良知、觸碰法律底線,必須予以嚴懲。
一
梳理網友留言,這些所謂“內部消息”,先是從一些藥店傳出來的。
一位患者告訴記者,他前段時間去買藥,藥店說他醫保卡里的統籌額度還有1500元,如果不用的話年底就清零了,并向他推薦各種滋補品,讓他趕緊買買買。

內蒙古自治區醫療保障局發布公告。(網站截圖)
此外,“醫保門診統籌到12月底就不報銷了”“藥店已停止統籌額度支付”“2024年職工醫保費將不再劃入個人賬戶”“個人將不再有自己的醫保賬戶”等更多謠言,也在網上廣泛傳播。
這些謠言,有的是實體藥店利用時間節點販賣焦慮,趁機渾水摸魚;有的是個別自媒體以“內部消息”嘩眾取寵,給自己漲粉;也有個別人不辨真偽,抱著“為你好”的心態“友情”提醒,助推謠言傳播擴散。
謠言引起了一些人恐慌,也激活了個別人“貪便宜”的心理。他們認為年度報銷額度用不完,就是一種“浪費”,于是趕緊去看病買藥。有網友說,定點醫藥機構這樣“搗鬼”,不過是為了煽動患者多花錢,難掩背后的利益驅動。
二
針對這些謠言,內蒙古、湖南、江西等地醫保局接連發布辟謠聲明。
醫保部門解釋稱,各地通過開展職工醫保門診共濟保障改革,建立健全職工醫保普通門診統籌,改革后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制度仍然保留,并保持三個“不變”,即個人賬戶結余的歸屬不變;在職職工個人繳費的比例、流向不變;退休人員不繳費的政策不變。

至于門診統籌報銷限額,是一個參保年度內參保人門診就醫可報銷的最高支付標準,而不是每個人都要報到最高限額。
顯然,誤讀曲解醫保門診統籌政策,傳播擴散“門診統籌不用,年底額度將清零”等不實信息,利用群眾的恐慌心理趁機推銷藥品,甚至通過互聯網醫院違規線上開具處方,有套取門診統籌基金的嫌疑。
醫保救命錢關系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為了私利就煽動患者突擊刷卡買藥,甚至助推掛床住院,勢必造成有病者甚至重病者得不到及時救治,無病或輕病者又過度診療,有限的醫療資源被扭曲錯配,給門診統籌政策實施和醫保基金安全帶來重大安全隱患。
三
醫療保障作為一種重大制度安排,關系到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增進民生福祉,更關系到解除人民疾病醫療后顧之憂、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相關任何問題都不容小視。
過去的醫保制度改革,著重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隨著全民醫保的實現,新時代的醫保制度改革,正在解決從“有”到“好”的問題,滿載著百姓沉甸甸的期望。
在“保基本”的基礎上,守好醫保基金承受能力“底線”,防止一些人變著法兒“薅羊毛”,確保每一分“救命錢”都花在刀刃上。

2023年11月1日,在重慶市北碚區歇馬街道文鳳村,街道醫保政務服務分中心工作人員給村民宣講醫保政策。新華社發(秦廷富 攝)
針對種種醫保謠言,只有及時辟謠,吹散謠言的迷霧,避免謠言繼續散布,為害社會。加強醫保宣傳解釋,比如個人賬戶與統籌基金是什么關系、有哪些新政策,做好答疑解惑,才能減少新的謠言滋生。
與此同時,醫保核查整改也需要及時跟上。加大醫保賬戶監管,加大對醫保領域違法違規的打擊曝光力度,推動相關不合規行為及時整改,才能共同守牢醫保基金安全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