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9月27日訊(記者 劉倩倩)今天上午,第七屆物流金融和擔保品管理研討會繼續在青島召開。本屆會議進一步深化探討存貨融資相關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案,并著重聚焦倉單體系建設,其中“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的建設構想在本次會議上正式發布。
第七屆物流金融和擔保品管理研討會會場。
“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建設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如何建立一個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世界銀行集團IFC東亞及太平洋區金融基礎設施技術援助負責人賴金昌談到,倉單融資是存貨融資的一種形式,用倉單進行融資,是一種規制安排。根據國際經驗,可以接受的倉單基本上有三種形式,一是在CMA(擔保品管理協議)下可以發出的倉單,信貸機構、借款人、擔保人管理公司之間有一個三方協議,后面有一套嚴格的規制安排;第二種是按交易所規制發出的倉單;第三種是全國性倉單體系下發出的倉單,這種倉單從性質上來說是產權文書。在一些國家,全國性倉單體系是通過立法規定實現的。在中國建立這個體系,比較現實的做法是通過契約實現,作為一個集體機制來運作,有關政府部門給予支持,行業協會來出標準以及負責認證、稽核與倉單登記。
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常務副會長沈紹基先生在會上表示,從倉儲管理到倉儲融資是一個業態的發展,這件事在我們國家目前沒有主管部門去統籌,但可以從行業協會的角度去推進。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與中國銀行業協會在IFC的幫助和支持下,用5年時間重點推動三方協議規制下的存貨融資與擔保存貨管理,組織起草了《倉單要素與格式規范》《擔保存貨第三方管理規范》兩項國家標準。自2018年起,重點建設《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以期推動存貨倉單化、倉單電子化、電子倉單的統一登記以及融資、交易,并由此促進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
存貨融資市場潛在規模達十萬億級
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建設專家組成員馬令海表示,存貨融資市場潛在規模是以十萬億計,但目前在中國,存貨融資服務卻成為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一個“斷點”,如何通過體系建設、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來撬動這個大市場,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據介紹,除了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在規制層面的頂層設計以外,整個全國性的可流轉倉單體系的運行還牽涉到五大類機構和組織:第一,物流倉儲方,需要做物聯網和信息化改造;第二,需要一批有能力為存貨相關各方提供倉單運營的平臺機構,把質檢、計量、技術控貨等數據納入系統,去實現實物資產的數字化;第三,需要一個電子化的倉單產權登記平臺;第四,需要和人民銀行中征中心動產融資登記平臺合作,一旦發生融資,需要對擔保物權的公示。最重要的是,還需要一批行業組織、行業頭部企業或行業服務平臺深度合作,在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下,針對不同品類的商品存貨進行標準設定和模式設定。
他還談到,接下來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建設,會形成一個跨行業的聯盟組織。目前全國性可流轉倉單體系建設還剛剛起步,無論是規制建設、還是案例實施,甚至是行業政策推動方面,我們都需要吸收市場上有共識的金融機構、企業和行業組織一起共同建設存貨融資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