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醫患信任關系,醫生才能真正有尊嚴”
????對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矛盾頻發的現象,劉忠軍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在兩會上反復做過建議,就是把醫院納入到公共場所進行治安管理。”他指出,“某種程度上醫院與機場、火車站、商場等公共場所性質很相似,以北醫三院為例,平均每個工作日到醫院來看病的人數超1.5萬人次,人流量巨大。提高醫院的治安標準,既是對醫務人員的保護,也是對廣大患者的保護。”
????劉忠軍認為,醫患關系緊張的根源在于醫患之間的互相不信任。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還需健全專科全科醫生培訓體制,提高每位執業醫生的水平,恢復醫患之間信任關系,“社會應該給醫務人員基本的尊嚴。”
????“從目前看,看病難并不是就診難,而是上大醫院難,看專家難。而這其中部分原因是在于患者不信任社區醫生,認為他們看不好病。” 劉忠軍說,我國醫生除了數量不足之外,素質也參差不齊,客觀上增加了患者對醫院的不信任,加劇了醫療資源供需矛盾。
????從2013年的兩會開始,劉忠軍就建議政府加大對醫師培訓的投入,通過對專科及全科醫師培訓體系的建立,來實現提高醫師隊伍整體水平的目標。“同時患者也需要轉變觀念,不是到社區工作的醫生就是低層次、低水平,只是性質不同而已。”劉忠軍說,“只有修復醫患信任關系,醫生才能真正有尊嚴。”
????“視角越來越多地從個人專業轉向社會層面”
????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之初,劉忠軍一直認為自己的使命是從本專業的立場出發,提出議案建議,以及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然而近幾年,他感覺到自己對這一使命的認識有了新的變化。
????“我的視角越來越多地從個人專業轉向社會層面。” 劉忠軍覺得,因為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令他的視野從“為病患找癥結”上升到了“為社會建言”。
????“面對一個涉及醫療領域的問題,我不再只考慮如何讓我們這個行業更好,而是更多關注,這在社會整體層面合理嗎?如何能在國家和社會的層面上讓資源得到最好的利用呢?”
????以當前的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為例,劉忠軍認為,盡管從醫生的職業角度出發,許多人希望國家進一步加大對醫療事業的投入。“實際上,盡管我們醫療體系的建設水平還不能完全讓人滿意,但從社會整體層面來看,國家對醫療事業的投入是非常巨大的,”劉忠軍說,“我們目前更需要資源管理上的改革,而不是一味呼吁更多的投入,盲目要求有限的資源受益過多人群。”
????劉忠軍覺得,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有時需登高一步,放寬視野。他說:“必須要關注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善于發掘與整個社會經濟文化、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重要問題。”
????兼顧著醫生、科研人員和人大代表等多重身份,劉忠軍坦言,繁忙的狀態讓他必須集中精力。兩個小時的采訪結束,天色全黑。略顯疲憊的劉忠軍從采訪時的健談中安靜下來,拿出談話期間不斷響起又被他按下掛斷鍵的手機,重新回到了他的“醫生狀態”。(人民網 陳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