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國英

舊上海風情圖
上世紀初的第二個十年,是上海這座現代化大都市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關鍵的十年。一方面,上海已經初具規模,具
有異國色彩的現代教育、現代商業、現代工業以及現代餐飲業已經萌芽、生根、開花,已經與林林總總的中國傳統產業在一起,成為上海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從俄國及其他東歐國家流亡來滬的各國僑民,與19世紀先來一步的西歐、北美僑民一起,帶來了異域文化和新的色彩。這種異域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上海的本土文化海派文化的撞擊和融合,既產生了新鮮感,又產生了某種不安。
畫展
地點在張園,目的是為救濟從魯豫皖來滬的災民籌集善款,入門券是一塊大洋一張,展期三天,時間是在六月份。由此可見,慈善事業在上海,早在1918年或更早已經開展起來。初期的籌辦人是知識界和實業界人士。
此次畫展引起轟動,是因為展品中有三幅中國古畫珍品。一幅是明代唐寅的作品,據當時精于書畫鑒賞和文物鑒賞的行家說:“此乃明代唐寅之杰作,此乃中國美術家所作風景畫中一最有名者。”從畫法上看,這幅畫的明暗對比及遠近的透視,效果都非常之好。另外兩幅畫,是唐代畫壇高手吳道子的作品,畫面上出現的是大海和人物。據行家說:“年代雖久,君能見其美妙之紋”,“此畫描寫天然,此畫似已重改。”由于這三幅畫參展,我們可知,此次為災民籌款的善舉,得到書香門第和世家大族的鼎力相助。
出殯
1918年上海的闊佬及長官出殯,就如同現在有頭有腦的人物出殯一樣,送殯的人會來上黑壓壓一大片,爭相拉關系走后門。
那時候,已經有許多在上海定居的外僑。上海人出殯,自然要引起他們的好奇心,駐足觀望、引頸探奇。而觀察一個民族辦喪事,如同觀察一個民族的言談、舉止、吃飯、睡覺及其衣著打扮一樣,是觀察一個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習俗以及民族文明程度最直接的窗口。
在看過了上海人出殯之后,讓所有外僑感到迷惑不解,進而頗有些微詞:“論及大多數之中國人,君不能辨婚禮出行與出戰與出殯,且吊者恒不知何者為適宜,何者不適宜。柩在前面而彼等乃高談笑謔,而軍用喇叭不和之調,則不堪入耳。”這樣的大出殯,根本不能表達活人對死者的悼念,更不會引起旁觀者的同情與尊重。
婚姻
在當時上海的知識界中,流行的觀念認為,男子以二十七歲為最適宜的結婚年齡。其原因有二:一是此時身體已經發育成熟,早婚則有害于男女雙方的身體;二是此時男子已經
能夠立業,從而能夠承擔得起養家的義務。但這個最佳年齡卻被當時的社會大眾所堅決反對,認為太晚了,因為“早生兒早得濟”是社會大眾共同的生育觀。
新舊兩派在婚姻上的歧見,形同水火。即使主張婚姻自由的知識分子,對新派的婚姻也頗有微詞:“譬如吾少年男女,今有不欲與父母商及姻事者,而此則于稍得新知識者尤甚,居然有至于主張自由結婚者,在稱為新派之中,吾人已聞有不正當之交際與離婚矣!此則自然較舊式結婚制度,更應反對。”
顯然,這里是指的婚前同居和離婚率上升。現在,我們對此已經能坦然處之,但八十年前,中國人卻把這看作是世風日下,是荒淫、放蕩、墮落、敗壞,眾口一詞地加以反對。
衣帽
通過衣帽,可以看出人的精神狀態。
在當時上海的知識界中,穿西裝已經是很普通平常的事情了,非常受歡迎。“洋服似將成為世界普通之裝束。各種族各階級之人民,均用洋服。君當知輿論以為不著洋裝,即不文明。”但“穿西裝即假洋鬼子”卻是義和團、紅燈照、小刀會的觀念。他們的事業正紅火的時候,為此砍殺了無以數計的中國人的腦袋。
盡管上海知識界文明開化較早,但卻竭力反對女子穿西裝和燙發。“男子尚無害,吾國婦人中,在衣服上有較此尤劣者,有人不特效法外人之裝束,且又效外人之整發,其形狀實屬可哂。”男子可以穿西裝理西發(分頭),女子卻不可以穿西裝理西發(燙頭),這種心理是不是大男子主義在作怪呢?或是明為維新,實則守舊?或者是半新半舊兼而有之呢?
那時候在上海,不但有人大膽地穿上了西式男女服裝,同時有人大膽地戴上了巴拿馬禮帽。那時候,一頂正牌巴拿馬禮帽售價是大洋20元。買不起的,只好買仿制品,售價僅為5元。看來,上海服裝能夠在大陸領風氣之先長達數十年,是有其歷史淵源的。
經貿博覽會
現在,流行于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博覽會,在1918年的上海已經成功地舉辦過,不過那時上海人稱之為“賽珍會”。地點是在張園,時間為上午九時至夜半,會期共計三天。
會上,舉辦各種文藝表演,有皮影戲、雜技、戲劇,動物園展出各種珍奇動物,各展臺出售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小物件和紀念品;晚間則施放絢麗多彩的焰火,更是吸引得游人如海如潮,把經貿博覽會推向高潮。
會上有文物館,展出中國古代字畫及古代瓷器;有實業館,展出絲綢、茶葉、地毯、漆器、象牙制品等中國傳統制品。
經濟貿易博覽會意義在于:“此種陳列,除教育上的價值以外,在鼓勵實業上,亦為一極緊要之事。在一賽珍會如彼者,余等不能獨見吾自己之物產,且能以吾的與人的相比較,如此則使余等得借競爭改良吾實業。西國之政府,為鼓勵實業起見,獎賞佳美之制造家以獎牌。今吾國為共和國,則目的之一,即為發展實業。余等應有賽珍會較多,各省間之賽珍會,能在新實業上,教育各省鼓勵各省,其益不淺。”
1918年的上海賽珍會,主辦者并不是上海市政府,而是張作霖主政的東北政府。當時上海人稱東北政府為“滿洲政府”。選擇在上海舉辦經貿博覽會,說明東北政府為發展東北經濟,促進地區間經貿往來,還是很有眼光的。中國第一屆經貿博覽會,于1910年在南京舉辦,名稱為南京市南洋勸業會,主要是邀請南洋華僑廠商來參展。
旅館
發展地方經濟,必須發展有地方特色的餐飲旅游業,唯此才能方便商賈往來,并能以此吸引商賈,吸引投資。可以說,餐飲旅游業不發達的地區,其經濟是不會發達起來的。而上個世紀初期上海作為現代化大城市的崛起,與上海發達的餐飲旅游業是分不開的。
1918年,上海最好的旅館有“共和旅館”和“中央旅館”。“共和旅館”距離上海火車站僅一英里,距離郵局僅有兩個街口,每日房價從二元到十元不等。
“共和旅館”是中西餐兼營的旅館。早餐的飲食是:面包、大餅、粥、火腿、腌肉、炒蛋、牛奶;午餐的飲食是:飲料有葡萄酒、紅酒、香檳酒、汽水、咖啡,大菜有燒雞和燉牛肉,佐餐的水果有蘋果、梨、葡萄;晚餐有煮牛奶燉雞蛋,蛋要燉得很嫩,吃前加上一點奶油,還有其他飲食。
旅店的各項服務遵循細心、周到、滿意、禮貌的原則。旅客既可以在餐廳用餐,又可以在客房用餐,由侍應生隨時送到,遵從旅客吩咐;旅客寫好的信件,要購買的報紙,既可自己去郵局投遞購買,又可由侍應生代勞,悉聽旅客方便。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