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0月8日電(記者丁錫國)山東省針對農村稅費改革后出現的新情況,加快五保供養制度改革,在全國較早地將農村五保對象由原來的集體供養改為政府財政為主供養,全省每年將為此投入財政資金3億多元!
農村稅費改革之前,山東省農村五保集中供養人數一直占全國供養總數的八分之一,敬老院數
量占全國總數的十分之一,供養標準基本穩定在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水平。稅費改革之后,由于“三提五統”被取消,五保供養資金來源受到嚴重影響。
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五保對象的供養問題。農村稅費改革一開始,山東省就著手研究農村五保對象的問題。去年,山東選擇10個縣(市、區)進行了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改革試點,將五保供養制度改革作為重要內容,就供養標準、供養形式、資金來源、工作管理等多方面進行探索,形成了在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各具特色的五保供養的新經驗。東營市按照市、縣、鄉1∶1∶1的比例把五保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在全省第一個建起了新的五保供養長效機制。
今年年初,山東省明確提出,要將農村五保供養由原來的集體供養為主轉向以財政為主供養,供養資金由省、市、縣、鄉三級財政按比例分攤。即:將五保工作的集體福利性質轉換為社會福利性質,把供養資金來源由集體的主渠道轉移為財政的主渠道,真正把農村五保供養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從根本上解除五保對象的后顧之憂。全省五保供養標準不低于當地農村群眾一般生活水平,分散供養人員每人每年不少于1200元,集中供養人員不低于2000元。
山東省民政廳負責人表示,為了實現用三年時間使全省五保對象都能集中到敬老院或“五保村”居住的目標,山東省要求各地必須把應保盡保作為剛性指標,抓緊解決應保未保問題,確保所有符合條件的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得到保障。
據山東省民政廳統計,目前,山東省在保老人已由稅費改革前的193479人增加到208328人,全省人均供養水平從去年初的1099元增加到12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