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本報報業(yè)集團三家系列報老人報、現代育兒報、嶺南少年報聯合發(fā)起“隔代教育專家論壇”。15位來自教育陣線、關工委、婦聯的專家學者各抒己見,就隔代教育的利弊、化解年齡代溝、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日常行為規(guī)范熏陶等具體議題進行廣泛討論,雖然隔代教育利弊的標尺難以準確度量,但專家們仍提出
大量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的建設性意見和解決辦
法。 利:老人能全身心照顧孫輩 張祖培(荔灣區(qū)關工委成員、市家庭教育研究促進會副會長):2001年,荔灣區(qū)樂賢坊小學曾作過一項調研,發(fā)現該校28%的學生被父母“全權委托”給祖輩教育,60%以上的學生則有祖輩參與教育。 事實上,隔代教育是社會的現實,老人們?yōu)槟贻p父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奠定了“后方基礎”,對穩(wěn)定社會、家庭和經濟發(fā)展都不無裨益。祖輩對孩子的良性影響有三:其一,老人飽經滄桑,他們的言傳身教能讓孩子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其二,老人們繼承勤儉節(jié)約、誠實待人等優(yōu)良美德;最后,老人有很多空閑時間,他們能全身心地擔負起教育孫輩的重任。 弊:方法簡單易溺愛孩子 張成淦(廣東省教育促進會理事):祖輩培養(yǎng)孩子易出現重智輕德、重分輕能、重行為輕情感人格等傾向;另外,他們教育方法老套、主觀、簡單;老人自身的生活缺少豐富性,使他們不可能真正地與孩子的生活接軌。 廣州市第二幼兒園副園長張秀英、海珠區(qū)穗花幼兒園園長彭寶儀這兩位與學齡前兒童接觸最多的教育工作者舉例稱,某些老人對孫輩的照顧和溺愛已經超出了“底線”,如一位老人自帶了5床被子到全托式幼兒園,告訴老師,每天不同的氣候溫度要給孫子換上不同厚薄的被褥;而另一位老人開出長長的“備忘錄”給老師,標明20多種孩子不吃的食物。 良策一:辦“祖輩學堂”給爺爺奶奶“充電” 隔代教育像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如何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參與研討的專家紛紛拋磚引玉,共謀良策。 方法一:辦“祖輩學堂”。張成淦理事認為,可以效仿“家長學校”模式和方法,辦“祖輩學堂”,因為他們更需要學習家庭教育。祖輩在擔當家庭教育的角色中,要實現幾個轉型:單純學校教育向同步合力教育型轉變、生活保育型向教育照顧型轉變、狹隘名譽型向成才報國型轉變、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嬌慣型向培育型轉變等。 方法二:效仿上海設“社區(qū)隔代教育中心”。 方法三:老少共建結對教育。廣州市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高潔泉表示,應大力支持“五老”的作用!拔謇稀睂⒆拥慕逃趦蓚載體,其一“十個一”活動,老少共同開展交一個朋友、寫一篇文章等活動,利于老少溝通交流;其二老少共建,目前廣州市共有17萬人參加共建。 良策二:呼喚父母家庭教育責任回歸 經過長達4小時的激烈辯爭,熱點、高潮頻頻迭起,專家們對隔代教育的討論也臻于白熱化,最后歸結于隔代教育是形勢所趨,社會需要,其固含的弊端不是朝夕之間就可以改變和解決的,追根溯源,呼喚年輕父母家庭教育責任的回歸才是根本。 華師大學前教育系專家、博士袁愛玲女士表示,即使祖輩曾經是教育專家或高知分子,他們仍然不能替代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年輕父母能理性地遠瞻教育對未來的結果,而祖輩關注的是孩子是否開心,是否喜歡他們的行為。孩子的隔代教育應該是階段性的,如1至3歲間,老人可以作為哺育孩子的主要力量,但3歲以后,當孩子到了智力啟蒙階段后,父母應該責無旁貸地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而此時,老人可以成為照顧生活的“助手”。
特約編輯:yx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