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系列科學資料和數據分析,21世紀我國急需的人才主要有以下八大種類。
1.高新科技人才
以電子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興起,是一批高科技人才研究、開發的結果。這些成果的問世,不僅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而且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梢哉f現代科學技術是新的社會生產力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因此,多數國家均在制定跨世紀人才培育工程規劃、興建科技園、創辦高科技專業、招攬高科技人才,使高科技人才的競爭已達到白熱化的程度。
|
|
|
|
|
高科技人才競爭的焦點是年輕科學家。綜觀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史,許多科學家的重要發明創造都是產生于風華正茂、思維最敏捷的青年時期,即最佳年齡區為25至45歲。這是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明顯規律。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本世紀末,我國一些主要的科研單位有80%的高級科研人員要退出科研一線。此數據表明,一是我國杰出的中青年科學家數量較少,還未形成科研的主力,承擔起科研的重任;二是對中青年科學家的成長、培育、開發不夠,沒有使其得到盡快的發展。此種情況,不但直接影響我國現在及未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而且將使我國在21世紀的科技大戰中失去競爭能力,當代任何一個國家,要在高科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必須擁有相當規模的杰出科學家,并使科學家隊伍平均年齡盡量接近“最佳年齡區”。如我國已實施的“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目的是為了使中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2.信息技術人才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現代工業化社會將在下一世紀逐步過渡到以信息價值的生產為中心的“全球信息社會”。人類社會將面臨質的飛躍。信息化的浪潮正引導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并將世界經濟推入一場歷史性的大變革中。據科學家預測,在未來的21世紀,農民將坐在“電子辦公室”里管理農場;醫生將通過遙控技術為遠在千里之外的病人看;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將通過計算機屏幕探討同一研究課題等等。總之,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全面改變人類社會的面貌,為人類提供新的思維、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為社會提供新的發展手段和新的就業機會。
在信息社會,知識和信息能更快、更有效地轉變為物質財富。哪個國家在信息技術上占有優勢,哪個國家就會高速、高效地發展。據有關人士說:“今后的時代,控制世界的力量不是軍事力量,而是以信息能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币虼,工業發達的國家不惜重金培育、招攬信息技術人才,發展信息產業,建造信息高速公路,使爭奪信息技術領域主導地位的競爭日趨激烈。
目前,我國的信息技術尚處在起步階段。從事信息服務業的人員僅有20多萬。從事計算機的開發和應用的人員約150多萬。1994年信息產業營業額為36億人民幣(不到5億美元),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萬分之八。而在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信息產業的市場容量已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顯然,我國的信息產業還相當落后。
|
|
|
|
|
信息產業的振興,需要信息技術人才,我國培育多少信息技術人才,才能滿足信息產業的需求呢?如果按照勞動者的1%計算,至少需要600萬。培育600萬信息技術人才,對于我國來說,并非一件容易之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此外,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需要大量的信息技術專業設計、科研人員,而且還需要整個民族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否則,政府免費給每人送一臺計算機,也實現不了社會信息化。信息技術人才需求如此之大,單靠高等院校的培育是不夠的,還需整個社會的關心與重視。如果各行各業都來培育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人才,普及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自然這個問題也就得到解決。
3.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
由于微電子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工業自動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新的機械設備和產品將機械、電子、計算機和自控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謂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大幅度地提高產品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技術水平;增強企業的應變能力;節約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無疑,機電一體化已是當今世界機械工業技術和產品發展的主要趨向,也是我國機械工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國現有的機械專業人員的知識結構與當今機械工業的發展極不相稱。學機械專業的,對電子、自動控制技術懂得較少;學電子專業的,對機械專業知識掌握得也不多,不能將機械與電子進行有機的結合。此外,由于近二十年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多數機械專業人員知識老化,對新知識、新技術了解甚少,難以從事機電一體化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即使從國外引進機電一體化先進設備,也不能進行有效的消化、吸收、開發和利用。有的企業耗資上千萬美金引進的機電一體化設備,由于缺乏機電一體化的維修與操作人員,使其未能高效生產、發揮作用。
|
|
|
|
|
未來的21世紀,是科學技術競爭的世紀。對于機械行業40余萬家企業而言,如果沒有一定數量的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其產品不但會失去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就連本國的市場也會喪失,甚至使其關門息業。目前,我國相當部分的機械工業企業生存困難,不能說與此沒有關系。解決我國機電一體化人才短缺的方法:一是對高等院校機械、電子專業的課程進行調整,增加機電一體化課程,培育我國正規的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二是對現有的500多萬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在職培訓,強化機電一體化專業知識。在短期內培育大量的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無疑是困難重重。但為了二十一世紀機械行業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確實是勢在必行。
4.農業科技人才
人口的增加,耕地的減少,中國人將來吃什么,已是國內外普遍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據統計,1957至1977年的20年里,全國耕地面積減少了1.8億畝,相當于減少了20個福建省的耕地面積。1978年后,耕地以平均每年減少1000萬畝挺進。而人口呢?據國家統計局測算,1996年2月15日人口已達到12億,2000年達到13.5億,2030年將突破16億。我國土地對人口的合理承載量為8億。合理的安全界線早在1969年就被打破,形成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4倍的人口密度。也就是用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也許有人覺得現在還過得去,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尚有8000萬人口未解決溫飽,等待脫貧。再過10年、20年、30年……將會怎樣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靠科學技術,靠科技人才,向科學技術要糧,這是唯一出路。但是,我國目前的農業科技人才極為短缺。據《1993年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在職農業科技人員為47.7萬人。每萬名農業人口擁有科技人員5名,平均每7000畝耕地才有1名科技人員,7000頭牲畜只有1名獸醫。此種狀況,怎能實現農業現代化?怎能實現科學種田?
|
|
|
|
|
從目前農業科技人才的培育來看,也并不樂觀。我國現有農業高等院校50多所,在校生人數大約9萬人,每萬名農業人口中擁有在校農科大學生1人,與其它國家相比差距甚大。法國每萬農業人口中在校農科大學生數為13人。美國每萬農業人口中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業技術人員為30人。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我國高等院校培養的農業科技人員本來就不多,真正在農業戰線工作的就更少了。
為解決21世紀中國的糧食問題,農業科學家們提出了發展我國農業的新思路。即,跳出單純靠傳統種植業發展農業的舊框套,改造傳統種植業為“綠色生態立體農業”、創建以微生物工廠化生產為特征的“白色農業”、發展以海洋養殖耕作為特征的“藍色農業”。這“三色產業”規劃的實施,完全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如果沒有足量的“三色農業”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三色農業”就不可能實現。21世紀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仍無法解決。
農業科技人才的培育,已關系到21世紀中國人的生存問題。為此,必須采取有力的措施,大力培育農業科技人才。21世紀所需的農業科技人才,不是幾十萬,而是幾百萬。所需人才的專業門類,不僅包括傳統的農、林、畜、牧專業,而且還需大量的生物工程、海洋養殖耕作等現代化的新型專業。
5.環境保護技術人才
|
|
|
|
|
20世紀以來,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既創造了有史以來最輝煌燦爛的經濟和文明奇跡,也帶來了空前嚴峻的環境和生態問題,削弱了地球養育人類的能力。水土流失,沙漠擴大;空氣污染嚴重,臭氧層破壞;江河水質惡化,淡水資源危機;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失去平衡。人類為生存,必須致力于環境的保護。科學家們將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融合,形成諸如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等邊緣科學,開始追求生產、設計等符合生態規律的技術。工業發達國家的政府對此極為重視,制定法規,投入資金,培育環保技術人才,開展環保科學研究,謀求人與自然協調、人與生物共處、保護環境清潔和地球生態的平衡。環保產業一誕生,就成為經濟舞臺上的一支勁旅。早在70年代初,美國已有6000多個廠家、7萬多名職工從事環保設備的生產,年產值平均遞增20%,比工業快一倍多。1985年,日本的環保產業已達40多億美元,成為日本工業第一大行業。90年代初,德國就擁有一大批科學家從事環保的研究與開發,有68萬名職工從事該行業的工作,成為德國最熱門、最賺錢的行業之一。
目前,我國環保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環保技術人才的嚴重不足。據1993年《中國統計年鑒》,我國環保產業人員為7萬余人(1992年底),其中技術人員4萬余人。在專業技術人員中,高級職稱近2000人,中級職稱10000余人?上攵,現有的環保技術人才難以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并初步估算,我國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約2000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長江上游每增加一個億的產值,下游就要損失10個億。由此可見,國民經濟的發展,急需大量的環?萍既瞬拧
6.生物工程研究與開發人才
眾所周知,生物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活躍、最令人鼓舞的科學前沿,在工業、農業、醫學、環保領域都具有很大的經濟前景。生物技術的發展不僅可以為人類提供新的產業,而且將為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食物、能源和環境三大危機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近幾十年來工業發達國家都在大力發展生物技術,培育、招攬生物技術人才。
隨著生物技術人才身價的提高,生物產業也在迅速發展。據預測,到2000年日本的生物技術市場可達15萬億日元;美國的生物技術產業銷售額將高達500億美元,接近于今天全世界制藥工業的總銷售額;全世界生物技術產業市場價值將達1000-1500億美元。在未來的21世紀,生物技術將是最熱門的產業之一。
|
|
|
|
|
我國的生物技術研究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未形成產業化格局。在生物技術及產品的開發和產業隊伍方面,均與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就從事生物技術活動的人員情況來看,我國從事研究的人數為1.7萬,從事生產和經營的人數為0.9萬,僅是美國生物技術產業人數的1/4。無論是生物技術的研究人員,還是生物技術產品開發的人才,都存在嚴重不足的問題,直接影響著我國生物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微生物有可能幫助農業過關。”許多農業科學家也認為,中國農業的出路是生物技術的發展。然而,在中國農科院37個研究所中,沒有一個生物研究所。顯然,對生物技術人才的培育,對生物技術的研究,還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新產業的興起,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培育生物技術人才,應作為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重點之一。
7.國際經貿人才
企業競爭國際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隨著該趨勢的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邊界將逐漸消失,貿易壁壘將不復存在。在世界經濟中,國際性的營銷是企業生存的關鍵因素之一,要求經貿人員不僅具有日常生活所需的聽、說、寫、譯的外語能力,還應懂得國際外貿知識、國際貿易談判規章和國際經濟法律、營銷技術、基本的產品專業知識等。
目前,我國的國際經貿人才在數量上嚴重不足,在業務上、素質上符合國際貿易人才條件的為數也不多。部分企業與外商的交往、談判,靠臨時借用不懂專業的翻譯人員。部分企業的產品出口靠代理商,使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受到一定的制約。在未來的21世紀,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地球村的出現、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與國外的貿易往來將進一步增大。因此,大批量地培育國際經貿人才已成為我國人才培育工作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8.律師人才
|
|
|
|
|
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制的健全,人們的法制觀念逐步增強。同時,由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迫切需要運用法律手段調節和控制經濟的運行。因此社會對律師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然而,我國當前律師人才十分缺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取得律師資格的專職律師還不到2萬人,平均每10萬人口只有兩名律師。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要完善社會主義法制,需要數量眾多的各層次法律工作者。如,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人員和法律顧問等。如果按每萬人需要1名律師計算,我們十幾億人口就需要100多萬名律師。此外,我國有5000萬家企業,目前只有4萬多家企業聘請了律師當法律顧問,僅占全部企業的幾千分之一,而絕大多數企業請不到或還沒有聘請律師。由此可見,我國律師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我國的律師人才與發達國家相比,顯得更少。在1978年時,日本律師人數占總人口的萬分之一。美國律師人數占總人口的萬分之七,而我國目前律師的數量僅占總人口的萬分之零點二。況且,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未來社會不但企業希望有個出色的法律顧問,幫助企業掙得更多的利潤,個人也十分需要私人律師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對律師人才的培育就顯得更為重要。目前,我國每年從正規法律院校畢業的學生僅有幾千名,按這樣的速度培養法律人才,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如何大批量培養法律人才,是我們當前急待解決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特約編輯Realis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