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
沒有單位的同意也就意味著根本無法考研,譚皓這時候惟一的想法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廠長松口,他使用了一切他自己想到和別人提供給他的辦法,送禮、承諾研究生畢業以后再次回廠工作多少年等等,但是廠長似乎鐵了心要把他留下,譚皓終于絕望了。記者在成都朋友的幫助下找到了這個廠子,這確實是一個地圖上很難找到的地方,今天這個地方仍然比較閉塞,記者能找到這個地方也費了好大勁。廠長早已經換了人,但是還有工人記得這個大學生,工人們說他在廠子的時候不太愛說話,但他是個聰明、能干的人,而且還記得他曾經為廠子的技術革新做出過不小的貢獻。
1988年的中國已經存在辭職下海、跳槽這樣的現象了,但是真正能走出這一步的人,確實為數不多。在經歷了幾個不眠之夜,在燒掉一包又一包香煙之后,譚皓決定不干了,但是他沒想清楚干什么,只想走了再說。在決定走以后,他沒有告訴任何人,畢竟來廠子不久他也沒認識幾個朋友。在成都遍地都是的一家普通的小茶館里,記者找到了譚皓最好的朋友王先生(他也是小譚成為書商的引路人)。王先生,短發、“板兒寸”,黑褲子,黑
T恤,不知道的以為是黑社會打手,但如果你看過《有話好好說》,就會覺得和書商的形象很貼切。王先生知道我的來意,于是沒有什么客套話,開始便進入正題。
“譚皓這小子能走到這一步,成也是他自己,敗也是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這是王先生給我的第一句話。
“我想知道譚皓離開那個化工廠的那段歷史,你清楚嗎?”我想了解我最想了解的東西。
“當然清楚,雖然后來他一直不太愿意講那段歷史,但還是曾經對我說過。不能說這段歷史有多么重要,但是那次不得已的離開是他人生經歷的第一次挫折,而且就此形成了他比較偏激的一些想法。”王先生停下來喝了一口茶,“但是他后來很喜歡說他離開那個廠子的情景,他說他走的那天只記住了兩雙眼睛,一雙是廠長的,眼里全是驚愕,甚至有點恐慌,另一雙是一位姑娘的,眼里全是淚。”譚皓肯定沒想到有人會去送他,更沒想到在這個地方還會有人為了他的離開而流淚。
“譚皓后來回去過沒有?”我很想了解這個問題。
“沒有,但是他對那地方有種特別的感情,他后來其實還暗中資助過那家廠子。”
接下來,王先生開始講他怎么發家的故事,這是他最津津樂道的話題,而且在書商這個圈子里,盡管發家都各有各的途徑,但是像他這樣身無分文,光憑著一副聰明腦子發家的還真不多,而且他日后一些對書籍的成功操作慢慢也成了圈子里的傳奇故事。事情發生過后總有這么些人拿起放大鏡看過去,以證明自己當時也很
N
B。“不能說他沒有失過手,只是說他做的書籍大部分成功了,而且你也知道,書商有時候一輩子吃一本書就夠了,根本用不著做這么多。如果他真的每本暢銷書都做,而且都銷得好,他今天可能還在賭球呢。”王先生首先打消了我的疑問。
“聽說他走入這一行還是你引的路?”我開始發問了。
“這倒是真的”王先生說這話的時候顯得很得意,他離開廠子立刻去了海南,因為那時候的海南被認為是一個遍地都是金子的地方,而且在南方他有很多同學,這也是一筆難得的資源。(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