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級領導深入基層、深入困難群眾家中,給困難群眾送去了物質幫助和精神安慰。春節已伸手可及,更是送溫暖活動的高潮期。多些送溫暖活動,讓困難群眾高高興興過個年,是“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實際上,就送溫暖活動本身而言,其意義還不僅僅在于送去溫暖,更在于帶回“營養”———從群眾那里得到種種收獲。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講,與“送去”相比,干部從群眾那里能夠汲取的“營養”更多。
“營養”之一:知道群眾的實際需要。群眾的實際需要,不是我們腦子里幻想出來的需要,而是實實在在的、具體的、看得見的利益需求。既然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那么就應當把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放在第一位。對群眾的實際需要滿足程度越高,就越能體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送溫暖的過程,就是了解群眾實際需要的過程。在困難群眾家里,最能體會群眾所急所難所盼,這對我們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發展觀,把好事辦到群眾心坎上,是非常有益的。因而送溫暖不能滿足于到困難戶家中走走,送上些米和油,送上幾百元錢,說些安慰話,更應當真正放下架子,撲下身子,體察群眾疾苦。
“營養”之二:找到破解難題的對策。最困難的地方,往往就是群眾意見多的地方,是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多往困難群眾家里跑跑,有助于找準問題,弄清原因,理清思路,有針對性地幫助群眾解決困難。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鄭培民,往困難群眾家跑得最勤,不僅跑出了與群眾的深情,也跑出了發展經濟、造福百姓的思路和對策。因而送溫暖不能僅僅滿足于“走到了”、“看到了”、“問候到了”,更應該問計于群眾,認真研究,得到啟發,找到能讓老百姓“擁護、贊成、滿意、高興”的思路和辦法。
給困難群眾送去溫暖,從群眾那里帶回“營養”,就能形成“上下同欲”謀發展的生動局面。(摘編自《深圳特區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