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明回北京
曹桂林
九十九
“看大片嗎?十塊錢兩張。您看這是新版 T rue Life。”
“要木耳嗎?這兒還有剛炒得的五香瓜子,要是都不要,那您來套剛上市的 W
indows95吧。”
“我這兒有最新式的 PT300各種軟件,買了這些,我還白搭您二斤糖炒栗子。”
小販們兜售產品的技巧,是五花八門的,所兜售的產品也是琳瑯滿目。高科技和農產品結合著賣,即有特色又天衣無縫。
他們倆離開了纏繞在身邊的小販,迅速地來到一家電腦專賣店。為了節省開支,他們挑選了一臺比較過時的486,因為王起明所要買的電腦,只是為了打字,他并不是個電腦專家。可店主說,買這種過時的電腦也可以,不過,得搭著核桃和花生米一起買。王起明一算,買一臺過了時的486,再加上十斤核桃五斤花生米的錢,也比買一臺時髦的奔騰300合算得多,奔騰的速度是快,可寫劇本打字486就行了。
從這以后,王起明就天天坐在電腦前,嚼著核桃吃著花生米,開始了寫《偷渡客》的劇本。寫得十分順利,可也養成了一個毛病,他一坐在電腦前,就想嚼核桃吃花生米,他覺得只有這樣才有靈感,不這樣就好像寫不出來。可是,一邊打字一邊剝皮,又不衛生又耽誤時間。他打算改掉這個毛病,可改了幾次都沒成功,因為一不嚼核桃、不吃花生米,腦子里就一片空白。心想,算了,甭改了,農民就農民吧,農民搞文化生意也沒什么不妥。他又想起了艾米那句話,不可能的事,在這兒,它就會變成可能。
也許是讓他自己說對了,也許是人家聞著核桃味兒來的。感興趣來投資的人,大都是來自外省市的農民企業家。
在老鄒的幫助下,準拍證很快就拿到了,《偷渡客》劇組正式成立。不過,組內沒有什么人,除了他一個人日夜不分地寫本子外,就再也沒有第二個人了。艾米雖然只能算個編外人員,可她只要有空兒就過來幫他的忙。抄寫、復印、接待工作都成了她的事。
大概在那個年代,實業家們事業有成之后,搞點兒文化是個時尚。大概是現今的商業社會,什么能夠賺錢,人們就往什么地方擁。電視連續劇似乎成了最賺錢的熱門買賣。王起明的這個劇組,引來了不少人登門造訪。“有位姓常的先生,叫常太云的想找你直接面談。可以嗎?”艾米推開了書房門問王起明。“我這兒正忙著哪,你先跟他談談。”王起明一邊敲著字一邊說。“他說他跟你很熟,非要和你見面聊聊。”艾米說。
“很熟?常太云?記不起來了。他在哪兒?”“就在樓下。”
“叫他上來吧。”王起明說完,離開電腦來到了客廳。
不一會兒,客廳的門打開了,艾米把一個六十來歲的男人帶了進來。
王起明站起身來,正要上去握手表示客氣,那個男人張開雙臂,口里喊著:“我可見到你啦。”就朝他撲來,抓住了王起明,緊緊地把他摟在懷里。由于常先生比他高出多半頭,又由于常先生使的勁兒比較大,王起明感到一陣窒息。
“你咋那了解我呢,咱倆咋那有緣分呢,《北京人在紐約》寫的就是我呀。我一連看了三遍,每回我都是哭著看的,我的好兄弟你咋那會寫呢,沒見著面我就覺著咱倆熟,這見著面了,我咋就覺著你是我的親人,咋就覺著咱倆是一個媽養的似的呢。”常先生的話語,帶著濃重的東北口音。(待續)